【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两位老人与“寒火”代码
  作者:刘明泉 朴燕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4 | 点击数:6022
 

 


  杨柳青镇是享誉国内外的年画之乡。年过古稀的韩秀英和霍秀英,正是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当年她俩的作品曾列入外交部的礼单之中。而“寒火”的特殊代码,既是指对外出口的杨柳青年画作品的品牌标志,又是对韩秀英画技中雄岸风格和霍秀英画技中文化韵味的特殊描绘。由于韩秀英擅长绘制《长坂坡》、《全图群英会》等武戏内容的画,而霍秀英擅长《红楼梦系列》年画,俩人因此又获得了文武画技状元的称号。

  说起来韩、霍俩秀英的命运,与杨柳青年画的兴衰紧密相连。
 
  解放初的天津百废待兴,杨柳青年画也不例外,但年画老艺人韩春荣和霍玉堂,却带领着各自的女儿韩秀英和霍秀英,始终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

  韩秀英回忆说:因为当时还留下了些绘画的工具和画版,于是,我父亲就找来几个老艺人重操旧业,因为七个老艺人太少,就把我和霍秀英也带进来学艺。韩、霍两家交谊深厚,具有通家之好,两位秀英又年龄相仿,她们一起拜师学画,从10岁开始就跟着各自的父亲养家糊口了。

  虽然生活艰难,学画过程屡受挫折,但是两位秀英始终坚持学习年画技艺不回头。1958年,两人随着各自的父亲走进了国营杨柳青年画店,成为正式职工。进店不久,组织就让她们各自带领一些年轻学员,尽快整理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史料性画稿。正在抢救整理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专程来到画店视察,这让韩、霍家的两代艺人感到分外温暖,周总理同时还帮助画社解决了绘画急需的颜料问题。不久周总理又委托著名作家老舍,来天津指导年画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位秀英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示。

  或许人们还不大清楚,杨柳青年画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参加了在德国举办的首次莱比锡国际美术展览,两位秀英在这次年画绘制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她们在著名画师韩林祥、潘忠义等老艺人的帮助下,精心进行年画的彩绘制作,终于使中国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在这次国际画展中获得了大奖。在《四郎探母》、《龙凤配》、《全图群英会》和《红楼梦系列》等年画作品的彩绘过程中,两位秀英突出了“年味”、“彩味”、“传统味”等多种中国年画文化元素,杨柳青年画作品中的“寒火”特殊代码,也由此正式形成,并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杨柳青年画研究学者盛亚平,对年画中的“寒火”特殊代码是这样评价的:

  “寒火”代码中的韩秀英,画的年画里柔和中带着刚烈,霍秀英则柔和里带着淡雅,这在颜色上看得出来。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霍秀英画的门神颜色十分清晰,韩秀英画的门神则特别刚烈,色泽搭配给人感觉特别威武。同样几十幅杨柳青年画,不用说,内行人就能看出来哪个是韩秀英的,哪个是霍秀英的,谁也替代不了谁。一个“寒”,一个“火”,突出了文化韵味,几十年形成了自己特有艺术风格。

  十年浩劫,不光杨柳青年画作为“四旧”遭到了横扫,两位秀英的命运也遭遇了难言的坎坷。特别是韩秀英眼瞅着祖先留下的画版被焚毁,背地里不知流了多少痛苦的泪水,落下了难以治愈的眼疾。

  改革开放以来,年画艺人们迎来又一个春天,杨柳青年画也出现了第二次振兴,“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在画乡又得以再现。遗憾的是,已在杨柳青年画店工作了30多年的两位秀英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人虽退休了,心却始终没有离开年画,她们不甘心把祖传的绘画技艺从此丢掉。退休后,她们始终不辍地进行老版题材画的挖掘和新画创作工作。1992年霍秀英和两位兄弟一起把收藏多年的画稿拿出来,共同集资恢复了父辈半个世纪前经营的画庄,与霍家有通家之好的韩秀英,也来助阵。姐妹俩一起向霍氏兄弟传授濒临失传的彩绘技艺,她们尽力发挥自己的余热,奋力进行文化抢救工作,希望能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年画顶尖人才。在着力把自己的彩绘绝技传承下去的同时,也帮助年轻一代尝试新画稿色样的设计;韩秀英不顾眼疾的痛苦,带出了一些异姓徒弟,还耗费了三年时间精心彩绘了200幅木版年画,并在家乡杨柳青镇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

  是两位秀英的共同努力,使杨柳青年画得以薪火相传,并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她们的共同努力,为当年那个闻名世界的杨柳青年画“寒火”特殊代码,打上了新世纪的印记。

 

  文章来源:津报网-天津日报 2009年03月01日01:0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台湾选出三位“人间国宝”:廖琼枝·杨秀卿·陈锡煌
下一条: ·西藏八十六岁老人说唱《格萨尔王传》两千多小时
   相关链接
·[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孙芳]木版年画的产业链构建·[徐晨蕾 李晓东]历史、集散与发展:东丰台木版年画艺术特征研究
·[孙芳]年画的流动: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的研究·[孙冬宁]画中有戏
·迎虎年,将这只“镇宅神虎”请回家·[马滟宁]弥漫的神性:传统年画中的民间信仰
·[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孙芳]大运河山东段木版年画文化空间的建构
·[张隽波]浅议春牛图的驱疫与择吉·[孙芳]画中“戏”
·[曹晓敏 巴胜超]画疫:抗疫年画的符号意义·[张兆林]聊城木版年画生产传承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张兆林]艺术形式˙民俗物象˙群体生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