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了包括俗称四大传说在内的29个民间传说项目,开了在国家层面上对民间传说进行保护的先河。但进入国家名录的项目数量与民间社会实际的贮藏量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传说的保护要以传说的特点为依据。传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人物为主要蓝本或凭依和根据,经过群体的口口相传,并在传递中被添枝加叶,逐渐附会和融合上一些与本事相关联的事件、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与诗体作品相比,其传述者在传述民间传说时有较大的可发挥的自由度。记录并出版民间传说故事集也是保护的一种形式,由口头传播到书面文本,是民间传说由第一生命向“第二生命”的转化。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传承与传承人,要建立保护传承人的工作机制。编辑包括记录文本和调查报告在内的传说选本,是记录下21世纪初民间传说生存现状和传之后世的必要工作。
2008年是由文化部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普查的最后一年,这次普查将于年底基本结束。这是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开展的全国民间文艺普查之后,又一次全国文化普查,与上次文艺普查相比,不仅是在新的文化理念指导之下进行的文化资源调查,而且其普查的范围和规模也都宽得多了,提出了比以往那次普查更多的指标和数据,无疑是对全国基层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一次新的挑战。相对于20世纪80 年代的那次调查,本次普查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急剧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流传于民众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有些承载着传统文化(包括口头文学)的老故事讲述家、歌手、艺人已经过世了,许多传之既久的口头作品要么因传承人的死亡中断了,要么因青年人在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不愿意再传递了,因而本次调查增加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不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对文化普查产生畏难情绪,不能因社会转型而对调查标准有丝毫降低。我们要在这次世纪之初的普查中,通过对口述文本的忠实记录,进行综合的和个案的研究评估,摸清楚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当下社会民众流传的民间文学、民间传说,与20世纪80年代的生存状况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取得民间文化发展和变迁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数据,以及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譬如,民众的社会思想诉求和审美趋向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口头文学的在农耕文化和宗法社会条件向现代化转型中的走势。在本次普查结束之后,我国将获得包括民间文化资源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当代文化资源。普查中所得的文字记录、音响、影像等资料,将依次编入国家的和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逐步做到资源共享;民俗文物、剪纸绘画等,将依法上缴为文化部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指定的博物馆或陈列馆予以永久保存。在直接的意义上讲,这次普查是“非遗”保护的基础。从更高的意义上讲,这次普查是一次文化国情调查。今天,我们以进入国家名录的项目为对象、亦即在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来讨论民间传说的保护问题,就不再是坐而论道或纸上谈兵,而是有的放矢,因而我们的研讨就显得更有针对性、更易于深入、无疑也更具有示范意义了。
(一)民间传说保护的喜与忧
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中入选了6个民间传说项目,即: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董永传说(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西施传说(浙江省诸暨市)、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
2007年12月31日公示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民间文学”类中,又新增入选了19个民间传说项目和4个神话项目,即:牛郎织女传说(陕西省长安县、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秃尾巴老李传说(山东省即墨市、文登市、莒县、诸城市)、杨家将(穆桂英)传说(北京房山区燕山特区、山西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刘伯温传说(浙江省青田县、文成县)、屈原传说(湖北秭归县)、王昭君传说(湖北兴山县)、陶朱公传说(山东省定陶县)、木兰传说(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河南省虞城县)、鲁班传说(山东藤州市)、徐文长故事(浙江省绍兴市)、观音传说(浙江省舟山市)、黄大仙传说(浙江省金华市)、八仙过海传说(山东省蓬莱市)、徐福东渡传说(浙江省象山县、慈溪市)、麒麟传说(山东省巨野县)、长城传说(北京市延庆县)、永定河传说(北京石景山区)、西湖传说(浙江省杭州市)、崂山传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创世神话(河南省济源市)、盘古神话(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尧的传说(山西省绛县)、炎帝神农传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神农架林区)。第一批名录中已经立项、第二批名录扩展的项目有:孟姜女传说(河北省秦皇岛市、湖南省津市市)、董永传说(江苏省金坛市、山东省博兴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