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王铭铭]把中国读成一个“超社会的社会”
  作者:王铭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2 | 点击数:4161
 


 
      钱穆先生《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中,有篇“略论中国社会学”,以下一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本无社会一名称,家国天下皆即一社会。一家之中,必有亲有尊。推之一族,仍必有亲有尊。推之国与天下,亦各有亲有尊。最尊者称曰天子,此下则曰王曰君。王者中所归往,君者群也,则亦以亲而尊。人则尊天,故天子乃为普天之下所同尊。(同上,192页)

 
      钱先生说中国无“社会”概念,不是说,中国没有社会,而是说,若要寻找所谓“中国社会”,则需在贯穿于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亲与尊的概念。
 
      用人与人之间的亲、尊的感情关系来说中国社会,这已足够刺激人了,但钱先生似还觉得不够,他说:
 

      中国本无社会一词,故无社会学,亦无社会史。然中国社会绵延久,扩展大,则并世所无。余尝称之曰宗法社会,氏族社会,或四民社会,以示与西方社会之不同。古代封建制度即从宗法社会来,察举考试制度即从四民社会来。在中国,政治社会本通为一体,因亦无显明之分别。(同上,200页)

      中国社会观念在有无之间——钱前生留下的这一论述,本该引起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所谓社会科学,除了科学二字,尚有社会二字,而因国内学者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大多忘却了这个概念是个西文经由东洋漂泊来华的,故往往视之为自然而然,对其转译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意义的偏离,未加追究。所幸者,国内学术有过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此一概念,与钱先生以上论述形异神同。
 
      近来在“核心期刊”上有若干旨在延伸“差序格局”概念之论文,可惜,其中,理解费先生在比较社会学上的苦心者少,企图将之庸俗地方法论化、公式化者多。
 
      无论是费先生,还是他景仰的同乡钱先生,之所以对于中国社会的观念特色,有甚多强调,乃因二者皆有志于在古代中国观念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对于这些前辈的努力,若非全然不知,便是不加尊重。这不是说,我们应当停留于“差序格局”、“宗法社会”、“四民社会”这类概念的无意义复制上,而是说,诸如这样的观念谱系学研究,应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展开。
 
      钱先生提到,“犹太人不成国,乃似有天下观……中国之社会观,乃使天下与地上共融为一”(《现代中国学术论衡》,193页)。所谓“天下与地上”,并非“社会”这个概念所能涵盖,于我,更像是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的另一种观点。这一派学者给当下社会科学留下的,更多是其对于社会理论的阐发,而社会理论,侧重强调的,乃为社会疆域(常与近代国家疆域概念相混)内人心一致性的由来。年鉴派导师涂尔干尤其关注凌驾于生活之上,展现生活的道德意义的“绝对他者”的存在(即作为所谓“物”的社会)。但包括他在内的年鉴派,却曾悄悄关注着“超社会的社会”。涂尔干及他的助手莫斯,曾于1913年发表一种别有风格的“文明论”,他们期待社会科学家更多关注社会之间的关系。

      年鉴派这一论述,与钱先生对于西式社会概念之局限性的中国式揭示,颇有共通之处。
 
      在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界,若要对前人的论述有所延伸,则尚需对历史上的皇权、士大夫、区域及“边疆”之间关系结构加深理解。此方面的研究所可能给予的理论启发尤多。其实,中国的所谓地区、“边疆民族”之类,均已具备作为社会整体的条件,而无论是周之封建,抑或是秦汉之后郡县与封建之并举,都可谓是“超社会的社会”的政治实现方式。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上,固守西式国族社会论,便无以理解历史与20世纪以来中国在“文化自觉”上的困境。
 
      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概念展开比较文化与比较历史的双重探索,是避免视野局限和庸俗的现实唯物主义反复论证的前提。吾人可从人类学的“原始社会”研究(如埃文思-普里查德的、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著述)、神话学、历史心理学对于古代印-欧宗教观念的研究(如伊利亚德、杜梅齐尔的著述)、埃及学对于古文明灵性、物性与生命力的研究(如富兰克福德的著述)获得颇多教益。
 
      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这个“超社会的社会”,前辈学人对于古代民族史、考古学、神话学的论述,也有着特殊的价值;举要者,如傅斯年的《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顾颉刚的《古史辨》(七卷,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等。新近国内学者对于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制度史(如崔明德的《中国古代和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帝制下藩属体制史(如李大龙的《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等,虽囿于国族“通史”体例,却有助于我们从“大历史”出发,理解古代中国这个“超社会的社会”。1920年代,顾颉刚先生批评说:“我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中国汉族所居的十八省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一统的。这实在是误用了秦汉以后的眼光来定义秦汉以前的疆域。我这一次讲话,要说明的意思,就是:秦汉以前的中国只是没有统一的许多小国;他们争取并吞的结果,从小国变成了大国,才激起统一的意志;在这个意志之下,才有秦始皇的建立四十郡的事业。”(《古史辨》,第二卷,1页)读吕一燃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上下卷,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7年版),兴许也能得出相近的感受——所不同的可能是:这本书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作为文明体的中国——即“超社会的社会”——在近代世界中遭遇的“自称”与“他称”、“自定”与“他定”之间矛盾的问题。

 
 2008年12月24日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2009年1月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莉]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主义
下一条: ·[邓宏琴]中国乡村与乡村中国
   相关链接
·[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周星]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张志娟]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论纲(1872-1949)
·“礼俗互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卢梦雅 刘宗迪]法国耶稣会士戴遂良及其《现代中国民间故事集》·[吴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汪荣祖]现代中国:“重新发明”还是“重新发现”?·《儒林外史》《红楼梦》构成现代中国小说的起点
·刘大先:《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
·[王传]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与现代中国西南民族研究·[王文宝]现代中国史学和民俗学的奠基者顾颉刚
·[陈连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中国的意义·[左玉河]现代中国学术体制之创建
·[安德明]多尔逊对现代中国民俗学史的论述·[吕微]民间文学:现代中国民众的“道德—政治”反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