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赵丽明]“坡芽歌书”是什么文字?
  作者:赵丽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2 | 点击数:19686
 

 

农凤英送给笔者的“坡芽歌书”

 

一幅美丽的歌书

  友人发来一张照片,几只手拉起的一块土布上画满了红色图画符号。“你没来参加 我的会(我因随自驾游车队进了西藏而错过她主持的一个会),亏了吧。会上又看到新发现的一种女书。你是研究女书的专家,写篇文章比较一下吧。”真是有些遗憾。

  查查网上,会看到这样美丽的描绘:这是一部古老神奇的歌曲,她载着壮乡儿女天籁欢歌般的情爱密码。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用古老形态记录民歌的唯一一部歌曲。它集中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这就是壮民族优美的篇章——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

  这样的宣传语言固然优美,但诱惑我的是坡芽歌书是不是另一种“女书”?坡芽歌书的符号是不是文字?这“与东巴文相媲美的活着的图画文字”,是怎样记录语言的?

  2007年岁末,为了弥补遗憾,完成这篇“作业”,对这种奇特的“文字”探个究竟,笔者和友人在坡芽歌书主要发现者、整理者刘冰山(富宁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陪同下,一起去当地调查,也作为中国民协女书专业委员会和稻作专业委员会的一次联合田野考察。

  我们取道广西百色进入云南。富宁县隶属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州,地处滇桂交界珠江上游右江流域,与越南毗邻。这里的山地水域曾是壮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故居地,也是右江起义的红色迂回区。坡芽村所属的剥隘自古是西南边陲重镇(李方桂曾发表过该地语言的调查报告1944、1957),可通舟直达南宁,为两广与云南通商要口。现在富宁县城街头最醒目的标语是:“云南从这里走向大海!”。右江流域的壮族文化保存最集中,特色最鲜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民族语言和以“那”(壮语稻田、水田之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富宁壮族也因此被称为“百越民族的活化石”。《坡芽歌书》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记录的壮语是同百色地区一样的壮语北方方言。

  在车上,刘部长拿出他们初步整理出来的装帧优美的《坡芽歌书》讲了起来。原来,2006年2月底为配合壮族文化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美哉!我们壮乡)的制作,富宁县文化干部在坡芽村搞摸底调查时发现这幅“歌书”。一位歌手在唱歌时,不好意思地说,等一下,我看一看歌书。于是文化干部看到的是画着物象符号的一张纸。而这位歌手记的仅仅是对歌中自己唱的一部分。追问下去,原来全套“歌书”的主人是同村39岁的农凤妹和她37岁的堂弟媳农丽英。这部完整的歌书共有81个符号,代表81首歌。这位歌手的歌书就是从那里抄来的。

  这81个符号是怎么记录81首歌的?为什么只有81个符号?有没有82、83个乃至更多?这些符号是文字吗?是怎样传承使用的?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一连串问题的我们决定不去县城,从百色直奔“开满鲜花的山坡”——坡芽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9年2月1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下一条: ·《平果壮族嘹歌》推介会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
·[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