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于学斌]莫力达瓦达斡尔乡村传统文化现状考察
  作者:于学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6 | 点击数:14713
 

 

[摘要]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旗。作者以库如齐乡和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为对象,对达斡尔族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对传统文化的保留情况进行了普查和摸底。
[关键词] 达斡尔族;莫力达瓦;文化
[中图分类号] K8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1-0076-07

  
2005年,利用“十一”长假期间,我到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采风。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旗,按照达斡尔族博物馆馆长郭旭光的介绍,我选择了库如齐和杜拉尔两个乡作为我的采风点,其中库如齐乡库如齐村是我采访的重点。这是一个达斡尔村,距莫旗90多公里,人口1400多人,346户(其中农业户240多),居住着达斡尔、满、蒙、汉、鄂伦春、鄂温克等六个民族,其中达斡尔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土地面积3万多亩。这里处于大兴安岭的深山之中,群山环抱之中的库如齐乡风景非常优美,空气清新,气候温暖,民风淳朴,人流稀疏,恬淡宁静。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之下,心灵在净化。从3日到8日,我都是在达斡尔度过的。在这里居住的日子里,我一边在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一边品读着这里的风情。
 
传统的农作物已不见
 
农业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产业,是达斡尔族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以农业立族的达斡尔族现在仍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求生手段。库如齐乡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四面环山。来到这里,我在想,作为农耕民族的达斡尔族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居住,这里当初肯定是草木丛生,不太适合农耕。由于好奇,我问了很多人,他们给了我一个差不多少的解释。
过去,达斡尔族以放排为生。所谓放排,就是把大兴安岭上的木材砍下来,编成木排,顺诺敏河而下,把木材卖到齐齐哈尔市。相传,有一年家住二克浅一带的孟氏家族的几个兄弟放排到这里,发现这里的土地很热,种下稷子后,放排回来就能收割。于是回去告诉族人,大家一商量就迁到这里。库如齐一名就源于这里的土地,有人说是“火山爆发的地方”的意思,还有人说是“地皮底下燃烧”的意思。这里不长草,种啥得啥,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把种子播到地里,不用施肥、不用铲趟,到秋天收回。上山放排时撒下稷子米,放排回来经过这里就能收获。
这里原来是鄂温克族的地盘,据说刚来时,鄂温克族不让他们居住,经过三次努力才最后在这里居住,是通过结亲的方式同鄂温克族通融的。最初,这个村子是老孟家建的,所以至今这里居住的绝大多数是孟家的人。后来,其他达斡尔族通过认亲和定亲等方式也落户这里。这里原来都是森林,从森林中开辟出耕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年达斡尔族开疆辟土的艰辛。
现在,达斡尔的农业和从前的农业已经大不一样,不仅仅是生产水平提高了、劳作方式改变了,而且传统的农作物已经很少能见到了。这里处于高寒地区,无霜期短,所以从前达斡尔族种植的农作物都选择成熟期短的高寒作物燕麦、稷子、荞麦、大麦、黑豆、苏子等,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形成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食品。不过,这些作物近些年来逐渐从达斡尔族的生活中消失,由于产量低的缘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种植。现在,大家普遍种植的是经济作物黄豆,它生长期短,很利于无霜期短的大兴安岭地区生长,更为重要的是黄豆的经济价值高。今年是个丰收年,农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每家的院子里都垛着很多的黄豆垛,还有许多人在打黄豆。在库如齐乡库如齐村我访问了杜金彪,言谈之中他在眉宇间露出喜悦的笑容,他家今年种了两垧多黄豆,毛收入能够达到3万元。
由于传统的农作物已很少种植,所以旧有的饮食习惯已经不复存在。原来各家都以稷子米干饭、饸饹面等为家常便饭,如今各家的饭桌上都是大米、白面,只有在莫旗所在地的尼尔基镇和乡下的饭店才能吃到饸饹面、苏子饼等具有浓郁达斡尔特色的食品。制作饸饹的饸饹机在这里已经很难找到。
 
晒烟的烟绳子已很少见
 
达斡尔族人喜欢吸烟,所以过去家家都在地里辟出一块地专门用来种烟。“人家隙地种烟草,达呼尔则一岁之生计也。自插秧至晒叶,胼胝之劳,妇女任之,皆自鬻于城市”(《黑龙江外记·卷八》)。关东烟以达斡尔族所产的烟为最好。
每年的初秋是收烟的季节,“达呼尔以绳贯烟叶,压而扁之,绳长约五尺,故其烟以庹计”(《黑龙江外记·卷八》)。每到这时候,家家屋子附近及野地里都有用绳子拴在一起的烟叶,木架架起的晾烟绳子成为达乡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烟在达斡尔族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达斡尔族的装烟礼颇具特色,“达呼尔敬客,以烟为最。客或自吸烟,遽掣其筒子口,装己烟以进,礼也”(《黑龙江外记·卷八》)。客人到家即使已经叼着烟袋,也要请客人拿下来,他们要亲自给装上自己家种植、晒制的朵烟,点燃后敬给客人。
然而如今,我们到达的乡村却很少见到这一风景,走了两个乡,只在杜拉尔乡的查哈阳村见到一家晒烟的(见图1)。走访各家发现,抽烟已不像以前那么普遍,每家的炕上也没有了烟笸篓。无论在街上还是在家里,已经看不到大烟袋。“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的风俗已经成为往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明珂]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
下一条: ·西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