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迈克尔·欧文·琼斯]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
——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
  作者:[美] 迈克尔·欧文·琼斯   译者:游自荧 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6160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与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有所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概念。论文力图说明:每一个人,因为是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传统的审美活动;每一个人都拥有对形式的感觉,都渴望创造,都需要审美体验。文中也探讨了其他一些基本概念,诸如审美、品味、风格、传统和创造力,还有民间艺术。最后,文章阐释了民俗学(folkloristics)的独特性,并解释了为什么其他学科的学者需要民俗学者所记录的资料,而且从民俗学者对物质传统和非物质传统的理解中获得裨益。最后,文章分析了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民俗学记录下诸多行为,否则将不会有相关的记录和知识;民俗研究可以让人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制作的物什和他们的行为——这正是人之为人之所在。
[关键词] 民间艺术;审美;品味;风格;传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6)01-0043-10  

 
亨利·格拉斯(Henry Glassie)在《美国东部民间的物质文化模式》中写道:“民间的物质文化不只是过去的东西——有成千上万的调查对象和手工艺品亟待研究——可它现今却没有什么生存空间,它会消失的……很多物质传统可以解决不复存在的实际问题,当初就是借此发展起来的,但是现代技术却为依然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比民间技术更为简便的解决方法。”(格拉斯,1968:237)格拉斯认为,一些物质传统能够继续存在——哪怕存在一会儿——是因为它们能满足实际工作者的需求。在特定的地区,旅游刺激了手工艺品市场,否则这些手工艺品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在每年的节日盛会上,一些少数族群成员着重展现他们的服装、手工艺品和食品,以此显示他们的身份。“但是,日复一日,越来越少的人能为田野工作者提供详细的信息来说明他们民间的物质文化 …… 当物质传统的传承人都过世的时候,他们的遗物会继续流传,传递知识,往后一百年,田野工作者会找到新的资料。但是,日复一日,可调查的内容越来越少,人们更加难以找到答案”(格拉斯,1968:238)。
很多民俗学者都怀有同样的忧虑。几十年来,他们尽了很多努力去保护地区传统和民族传统。快速的技术变化、有可能产生一体化的全球化运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威胁到国家、民族和社区中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很多传统发生变化或已经消失,其他传统则濒临消亡。这些传统提供了生活、求知和行为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方式。因为它们的消失,世界会变得更加贫乏。但是,很多传统得以保存,也有很多传统重新产生,后者发生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发生接触的时候,以及人们为投身现代化而发展出新的策略和技术的时候。
格拉斯的论述提出了有关民俗研究的学科问题。即使诸多有形民俗事象得以生存至今——的确,其数量之多以至于需要无数的民俗学者耗费无尽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录下最重要的事象——但是,如果,或者当这些传统的最后遗迹得以确认,并在图片、档案、博物馆和印刷物中得以保存时,那么民俗学领域会出现什么情况?像民俗学所记录的传统一样,民俗学这一学科会消亡吗?理查德·道尔逊(Richard M. Dorson)早在30多年前就面临这一难题的困扰。他有些讽刺性地写道:“经常有人痛心疾首,说传统的花朵被工业文明的蒸汽压路机碾碎了。多年以后,将不会再有民俗学,因此也不再需要任何民俗学者了。”(道尔逊,1972:41)道尔逊发现,这种忧虑毫无根据,并将他1959年所写的《美国民俗学》最后一章命名为《现代民俗学》,记录下城市中、校园里和工作场所中大量的当代民俗。他甚至还把他主编的一本书取名为《在现代世界中的民俗学》。当然,在现代世界中存在的民俗与有关现代世界的民俗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有很多事象可能正在消失或者难以超越特定的时空而存在,后者是指在新的语境下所产生的新事象。但是,只要学科消失的预言还存在,学科的前景问题就会继续存在。
格拉斯的论述引发的另一个难题是有关审美和创造性活动的范畴。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把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谓的高雅艺术、精英艺术、宫廷艺术或学院艺术,另一类是与乡村社群和民族社群相关联的“民间艺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属于艺术先锋派,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属于某少数族群,难道这些人就不创造艺术、不参与审美活动、不继承传统吗?在社会中不可能只有少数精英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家(虽然民间艺术家在逐渐减少),也不可能有大部分人丧失了审美兴趣,而且不进行艺术活动。
在本文中,我将提出一种民间艺术的概念,这与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有所不同。我的论文力图说明,每一个人,因为是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参与传统的审美活动,每一个人都拥有对形式的感觉,都渴望创造,都需要审美体验。在文中,我也会探讨其他一些基本概念,诸如审美、品味、风格、传统和创造力,还有民间艺术。最后,我将阐释民俗学(folkloristics)的独特性,并解释为什么其他学科的学者需要我们所记录的资料,而且从民俗学者对物质传统和非物质传统的理解中获得裨益。最后,我还会分析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实用性。这是因为民俗学记录下诸多行为,否则将不会有相关的记录和知识;民俗研究可以让人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制作的物什和他们的行为——这正是人之为人之所在。
非少数族群、中间阶层和郊区居民怎样创造民间艺术
什么是可以被视为民俗学者所正规记录与研究的、当代城市居民和郊区居民所参与的审美和传统行为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就以我的熟人为例,他们就是我所说的史密斯夫妇。他们是住在洛杉矶西部的一对中年夫妇,不是少数民族,属于中间阶层。走近他们的房子你会发现,他们精心护理的院子里长着茂盛的三英寸高的杂交草坪,并由非洲的紫罗兰、半边莲、三色堇和矮牵牛所组成的花床勾勒出庭院的轮廓。城市垃圾车来运垃圾的当天,史密斯夫妇通常把搭配好颜色和形状的塑料桶摆成直线放在车道(driveway)边(有些邻居会把三个垃圾罐摆成三角形,四个摆成正方形,多个的话就摆在草地上与路边(curb)平行,但是史密斯夫妇有他们自己的摆放方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佩尔尼奥拉:《仪式思维》
下一条: ·[迈克尔·欧文·琼斯]感受形式,渴望创造,需要表达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
·[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
·[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