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非遗大展现场:彰显民族独特气质
——200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报道二
  作者:吴艳 贾兴鹏 马衣努·沙那提别克 付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16970
 

  

玉勐

  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展演人:玉勐(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慢轮”是指做陶胚时用脚或者手慢慢地转动轮盘。玉勐说她是看奶奶、妈妈做土陶,自己慢慢学会的。“文革”后,玉勐所在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江北曼斗村很少有人会做这些傣族生活中必需的土陶器,她于是开始动脑筋制作,方便自己和大家。现在,土陶有了些名气,很多外面的人都来订货。尽管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方便的电器来做饭,但是还是有很多老人愿意用土陶的器皿来做饭。特别是小沙弥化缘时,必须用一种小土陶钵。“在供佛的时候,再好的器皿都不行,就得用这种传统的土陶。还有很多节日,比如关门节时,每个村寨都要用这些陶器,如果没人做了,岂不是有钱也买不到了?” 玉勐说,她的儿子、女儿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土陶制品,但她不会特意教他们,这要看个人的灵性和接受力。通过质朴的家庭传承,玉勐尽力让这一技艺不至失传。

丹巴绕旦

  画绘

  西藏自治区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展演人:丹巴绕旦(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丹巴绕旦的展台上放着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他画的勉唐画派的唐卡中青、绿两种颜色的运用比较多,背景多为山水风光。丹巴绕旦跟家里的长辈学习唐卡绘制,但现在,家里人却没有跟着他学习制作唐卡的,他的徒弟来自西藏各地。丹巴绕旦说:“唐卡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很多人都会请佛像唐卡到家里朝拜或其他唐卡作装饰。他担心如果以后没有人做唐卡了,藏族人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东西也会跟着消失,因为唐卡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藏族人传承审美文化和手工技艺的载体。

  丹巴绕旦说,这门手艺现在传承上没有太大问题,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学习。丹巴绕旦现在为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工作,他们先后完成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著名文物古迹的维修工作。

西合道

  青海同仁藏族唐卡

  展演人: 西合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西合道温文尔雅,看上去更像一个学者。1953年,西合道7岁时,家里人让他跟着舅舅学习唐卡制作,那时能学门手艺还是很不错的。如今,他的儿子已经考上了民间唐卡工艺制作国家高级工。西合道说,掌握绘制唐卡的一般技巧差不多要6年的时间,如果想把唐卡画好,可能需要十多年的工夫,如果要做到高级工,则需要20多年的时间。绘制唐卡是有讲究的,比如佛教唐卡中佛像身体的各个尺寸比例都有规定。西合道说:“藏族生死都需要一幅唐卡,所以唐卡对我们很重要。现在内地有很多人会购买唐卡,进而关注和保护唐卡。我期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让这门技艺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2-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遗大展现场:传承民间手工技艺
下一条: ·非遗大展论坛:在生产中保护──“非遗”保护的新概念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