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胡孚琛]《老子》文本的考据与解读
——读尹振环教授《重识〈老子〉与老子》
  作者:胡孚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3 | 点击数:9449
 

 

      历史进入21世纪,老子道学文化的学术研究悄然兴起,每年都有一批对老庄哲学、道教文化、丹道研究的著述问世,我为之作序或推荐评介的书就达数十本,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其中特别是对《老子》文本的注释与解读,不断翻新,有别开生面的《还吾老子》,有独标新意的《今注今译》,作者除专家学者之外,还有离退休干部、企业家、海外华人、养生爱好者和关注政治体制改革者,形成“百家注《老子》”的学术繁荣局面。
      前些天又收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寄来尹振环教授的大作《重识〈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其术其演变》(此书已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邀我稍作评说。我与尹振环教授从未谋面,但知他历尽坎坷,一直醉心于老子的研究,他书中提到审阅过此书的周立昇、孙以楷等教授与我交往颇深,何炳棣院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他高级研究员称号时亦见过一面,知道他们的学术贡献。现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关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者成立了不少“课题组”,申报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资助机关的科研项目,因之著述论文数量占世界之最,但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和传世之作却很少见。更有的学者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每年炮制一本新作,专家鉴定、书评简介赞扬声不断,用于评职称、评博士点及各种奖项,致使全国科研经费花了不少,而学术成果却仍在低水平上重复。据我所知,除了工具书、调查报告需要“大兵团作战”之外,真正的传世之作皆需学者倾毕生学力呕心沥血,多年刻苦钻研独立完成。学术研究既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又是一种科学的创造,需要开启学者的灵性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尹振环教授自1976年致力于帛书《老子》的研究凡三十余年,两易其稿,六次修改,可谓殚精竭虑,乃成是篇。此书在熟读《尚书》、《易经》、《诗经》、《春秋》等元典的基础上,遍阅孔子、孟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典籍,参考近人的学术成果,对老子其人、其书及老学的源流进行了考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值得肯定。《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每年只选出十本书,此书在治学上颇有功力,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专家评定为优秀成果入选该文库,是当之无愧的。学术研究乃我中华民族思想精华和智慧之展现,关乎国运和民族精神的兴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关的学者若能克服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浮躁学风,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多出版些掷地有声的严谨学术著作,则博士、教授的称号可名实相符,学术研究的兴旺可指日而待矣!
      中国先秦之古籍皆由师传口授,载之简帛,两千余年留传至今,其书籍、作者、篇章结构、字形文义皆聚讼纷纭,虽学术大家犹难辨定其是非,考据老子其人其书岂易言哉!钱穆先生是学术大家,考定《老子》出于东汉,言之凿凿,《老子》汉墓帛书和郭店楚墓竹简本出,其考据则不攻自破。世上凡做学问能成一家之言、成一代学人者,必具备三点:一曰能分析明辨,二曰能融会贯通,三曰能超越创新。其学术大家更要有大视野、高境界,有超前的目光。老子的道学文化,最初发轫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宗教,以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女性崇拜、祖先崇拜为特征。此原始宗教历经数十万年,至三皇五帝时代得到加强,凝聚成中华文明古老的道学传统。逮至夏代,父权的“家天下”政治兴起,至殷周之际,进行了一场剧烈的原始宗教革命,父权家长制的宗法礼教确立,以祖先崇拜、天帝崇拜、君权崇拜、圣人崇拜、父权崇拜为特征,此为儒学文明之滥觞。马克思断定世界各民族皆源于原始社会之共产制度,实即人类社会最初的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公社,其原始宗教必为原始的道学文化。是以人类文明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本来是以同一个起点起跑的。四方同源,万世一脉,古圣今圣,西哲东哲,其揆一也。中华文明先是有礼乐的表意肢体语言流传,继之有象形会意的文字记录,老子为史官,世代掌国家图书典籍,将古老的道学文化传统继承下来亦不足怪。不管老子其人其书出在何时,他继承的却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原始宗教传统。原始宗教是一种巫史文化,古之巫史有如后世的辅相,辅相好为帝王师,故中华文明有尊巫史、重祭祀、好礼乐之传统,而老子的道学文化本为帝王之学,决不是什么“隐士哲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12-23 20:22: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下一条: ·[魏威]地图上的大中华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朝戈金]口头诗学的文本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