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黄涛:春节的现代意义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5157
 

  身在异国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都很重视以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海外华人在异文化社会过中国年的声势越来越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观赏、参加到华人过年活动中来,并且,华裔春节越来越多地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尊重以至接纳。

  海外华人过年特别重视展演方式的公共性,注意在公共场所用富于民族特色的庆贺形式向当地民众隆重热闹地展示华裔文化族群的存在,因此舞龙、舞狮子、敲鼓、放鞭炮这类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记又能引人注目的活动格外受到华人的青睐。他们也适当吸收若干当地社会常用的节庆方式,如很能造势的巡游。2004年,美国纽约州公布“中国农历春节”为该州法定节假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毛里求斯等国也为当地华人过春节设立了公假。从2007年开始,每逢中国农历新年来临,加拿大政府都会发行一套生肖纪念邮票,今年也推出了牛年生肖邮票。今年春节前夕巴西政府也发行了一枚印着“金牛“图案”的邮票,这是继巴西邮局继蛇年和马年邮票之后第三次发行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所有这些事例说明,春节庆典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

  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有人说,春节的国际化显示出中国软实力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大程度地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方式。拿过年习俗来说,我们各人脑中关于年的印象、习惯有多少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呢?还不是从小跟着长辈过年,耳濡目染而来的吗?这种传承方式的要害是不能断代。现在有不少人担心青少年不喜欢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这是因为传统节日真的不适合现代社会吗?

  罗素有一句名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里我要这样套用一下:文化多样性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源。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肯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才能维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按上述道理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实例和学理上看,经过调适更新,它也完全能够适应并有益于现代社会。我认为,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关系就如同洋快餐与中餐的关系,我们吸收进几个有特色的洋节也无不可,但只能是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节日体系,而不是在此同时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扔掉。麦当劳不爱吃了还可以改吃北京烤鸭,洋节不爱过了却未必还能过回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一个群体的节日习俗如果失传了是很难再捡回来的。(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讲坛 2009年第3期 总第63期
     双周四出版
  主持人:计亚男 殷燕召
  电话:67078803、8541
  传真:67078118
  电子邮件:010yananji@gmail.com
  010yyz@sina.com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2009/02/05 09:4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希佳:宁波商贸习俗是座大宝藏
下一条: ·梁治平: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雨铭]城镇化进程中豫北乡村社会集市文化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