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耿占春]没有神话的仪式
  作者:耿占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8 | 点击数:11487
 
社会公共事件尤其需要仪式的象征实践,当社会或一个社群突然遭遇不可抗拒的事变或灾异时,仪式活动几乎就成为社会之所以为社会的事情。中国最早记录鲁国国史和社会生活的文献《春秋》及其三传就记录了许多这样的社会事件,比如反复出现的日月食、洪水、干旱和其他灾异记录,以及社会仪式的象征实践。在古老的树木上悬挂吉祥物,使用击鼓以感应天地阴阳之气。虽然今天看来,日食与洪水属于“自然”现象或自然范畴,但古老的天人思想把一切自然现象纳入了社会伦理范畴,灾异现象及其作为象征实践的仪式活动也就被分外在意地记录下来。
仪式具有明显的政治伦理功能,这是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关心各种祭祀与仪式的原因。《礼记》中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仪与祭祀活动都是治人之道。《礼记》中还说:“(君子)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表面上看来恭敬和虔信的对象就是鬼神,但总是有些狐假虎威的味道。从民心而言,祭祀就是为祈求超自然力量的庇佑而进行的仪式实践。然而从维护权力合法功能的意义上,也许这些只是圣人“以神道设教”以服天下的制度设计。在理性的安排超过了信仰力量的制度条件下,祭祀及其仪式活动的社会伦理功能逐渐被强调。《荀子》第二章中说,对于祭祀活动及其意义:“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在此后的传统中,祭祀仪式一向具有这种二重性,“鬼事”与“人事”,天道与人道,超自然信仰与社会伦理。在孔子、荀子那里,祭祀仪式的价值在于其政治伦理功能。或者说,天命信仰唤起了社会伦理意识。这是儒家之所以信仰天命、宽容卜筮、强调祭祀和仪式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被视为既合乎天道民心又是实施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
荀子对社会仪式有着十分理性的解释。这些解释如此注意其仪式的社会功能、它的真实性、它的限度,令人惊讶地符合一种理性主义的精神,而且充满同情与宽容大度。这些解释把精英的认识、先知般的真知灼见与无可慰藉的对芸芸众生的理解结合起来。荀子对仪式的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功能的阐述与认识至今仍然堪称典范。“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所说的“文”在这里是指一种庄严神圣的形式,即祭祀仪式。在荀子看来,“雩”和“救”的活动,卜筮方式,并不能真正控制鬼神,感召风雨,左右天体,祭祀和仪式的真正影响在于人心。正如庄严的宗教仪式使公众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同时又营造了神圣的社会氛围。对控制社会的权力阶级来说,一向具有神授权力的政治权威,在具有道德含义的自然灾异到来之时,如果束手无策,那就等于承认权力神圣性的丧失,就会同时诱发更深的社会危机。因而,在灾异面前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就具有了政治伦理功能。这些官方的祭祀仪式的真实功能在于安抚人心,在于彰显权力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在荀子如此清晰的理性主义思想中,是否也隐约着一丝不可觉察的智者式的嘲讽?但仁者的悲悯又让他认同于以敬事鬼神的仪式所凝聚的道德力量。
对宗教祭祀和仪式活动的道德主义态度并非只是个别智者的认知。《左传》僖公五年记载了虞公与臣下宫之奇的对话即明晰地显现了这一二元性。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而清洁,神灵必定依从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鬼神并不是亲近哪一个人,而只是依从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只对有德行的加以辅助。又说:祭祀的黍稷不算芳香,美德才是芳香。又说:百姓不能变更祭祀的物品,只有德行才可以充当祭祀的物品。如果这样,那么不是道德,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借依从的,就在于德行了。显然,身为国君的虞公对祭祀持百姓见识,而宫之奇则是以君子的眼光描述了祭祀仪式的社会伦理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天涯》 2008年第02期

上一条: ·[叶舒宪]后现代的神话观
下一条: ·[耿占春]地方与叙述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