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8 | 点击数:9641
 

 

书摘

    元旦

    古人十分重视正月初一的元旦,《汉书》中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说。三元为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朝之义犹旦,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是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总之一年的时日月岁皆从元日开始,古人又称之为“履端”。我们对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论述也从元旦开始吧。 元旦小释 元旦有很多不同的名称。东汉崔?《四民月令》说:“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宋朝人蒲积中编《岁时杂咏》一书中“元日”部分从三国到宋朝的诗歌,就有正旦、元正、元日、新年、初年、太岁日、岁日、朝元、岁旦、新正等名称.其中以元旦最普遍。明清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一般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及新年的名称一直流行到今天,不过自1911年辛亥革命后元旦及新年是指阳历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相当于现在阴历的春节。

    中国古代元旦所在季节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历法岁首的确定有过变化:夏朝是正月初春,殷朝是十二月寒冬,周朝在十一月冬至前后,秦朝则是十月初冬,汉初因袭秦制,汉武帝元封年间改为周制,此后历代相沿。中国古代基本采取考虑太阳和月亮位置的阴阳合历。太阳公转一周365天,月亮圆缺一次为12个阴历月354天,相差11天,需要每隔三年设置一个闰月解决,并以调整季节。古人判断月序和季节的关系,是以傍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向东转,把地面分为12个方位,傍晚斗柄所指方位,即该月的月建。12个方位分别以12地支命名,其亥月、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所以人们又把夏、商、周、秦的岁首分别称之为建寅、建丑、建子、建亥。无论月建何时,“斗柄东回岁又新”(王建《元日陪早朝》,收入蒲积中《岁时杂咏》,以下凡出自该书诗文,只注篇名)则是共同的。 祀神祭祖与拜贺 元旦之始,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礼记·大传》孔颖达疏称,夏为平旦、殷为鸡鸣、周为夜半。自秦汉以来,则以夜半子时即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一天的开始。这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时刻。不过,从古人生活来看,一般以黎明、鸡叫作为一天的开始。正所谓“鸡报已判春”(司空图《丙午岁旦》)。

    元旦来临,古人首先要祀神祭祖拜尊长和家众互拜。《四民月令》为我们记述了这一民俗的过程: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地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这反映了东汉时代北方大族的正日祭拜情形。关于祀神祭祖的时间,守岁的人家子时一到。便已开始,没有守岁的,大多是五更起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CFN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库拉捷 主编:《国际博物馆──语言:在遗产与发展之间》
下一条: ·董晓萍:《全球化与民俗保护》
   相关链接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杨苗苗]岁时节日习俗的维系功能·[王玉冰]何乐益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谢灵睿]元杂剧中的岁时节日民俗
·[刘启振 王思明]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郭彦鑫]汉族岁时节日逐除习俗研究
·萧放 张勃:《城市·文本·生活——北京岁时文献与岁时节日研究》·[萧放]岁时节日
·[王加华]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1)·[张丽]“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陕西汉阴: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何新]端午考
·[侯仰军]孝在清明·[张海岚 田兆元]非遗运动下的高校清明
·二十四节气:大寒·二十四节气:冬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