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尹玉泉]今夕何夕春灯明 月散瑶光满禁城
——吃元宵、看花灯、盘点京城正月十五最热闹的灯市
  作者:/web/index.php?Author=%D2%FC%D3%F1%C8%AA'>尹玉泉</a> / 文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5 | 点击数:12035
 

·史海钩沉·

 

  汉代在上元节就有放灯火之习俗


  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是春节之后我国独具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早在汉武帝时期,每到此节,宫中就有放灯火之习俗。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按佛教规矩,于上元之日,在各寺院燃灯祀佛。此后逐渐形成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放灯之说,后流传民间,逐渐发展成观灯盛举。到隋朝,隋文帝禁止放灯,以示节俭;而炀帝却大举放灯,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

  至唐代国富民安,上元节放灯达到一个高潮,唐代实行宵禁,不许夜行,而上元佳节却例外,特许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夜行,为的是让百姓观灯游玩。唐代在灯火制作上也有提高,出现了“灯树”、“灯楼”等花样。到了宋代放灯的日子,又比唐代延长了两日,在原来上元节前后各一日基础上,又加上了十七、十八两日,共为五日。灯火制作上又出现了像“鳌山灯”、“无骨灯”、“琉璃灯山”等奇巧制品。

  到明代又延长了灯节的时间,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日,其中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罢灯”。永乐七年,皇帝还特准百官放假十天以过灯节。清代的放灯时间较之明代又缩短为五日,即正月十三至十七日。


  因灯市而得名的灯市口大街

  明代京城的灯市,原本设在五凤楼前,后来迁到东华门外,即现在灯市口大街一带。东华门外灯市长二里,白天是市场,夜晚张灯火。灯市期间白天街道两旁列市,市场上售卖的物品种类繁多,既有闽粤海外的珍异,又有三代六朝的古董,还有日用百货,四民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的食品等等。每到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茶楼酒肆,便张灯结彩,供游人饮宴作乐。

  每到此时,酒肆满座,贫富贸易,老少观灯。各铺户悬挂着用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观灯的时候鼓乐齐奏,施放焰火,还有杂技表演等娱乐项目,更显热闹。明朝宰相张居正曾有诗《元夕行》,描述灯市的盛况:“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到了清初,东华门的灯市盛况不再。这是因为清廷规定,内城只准旗人居住,将汉人全都迁到前三门以外。而且内城不准举行集会等活动。于是东华门外的灯市就移到了外城。灯市虽然不在了,但是在东华门外,还保留了灯市口的旧名,一直沿用至今。


  曾经兴旺的灵佑宫灯市

  自清朝康熙后期,灯市便不再设在灯市口了,而是迁到了前门外大栅栏、灵佑宫、琉璃厂和东四、西四、新街口等处。清初查慎行在《凤城新年词》中就有了:“才了歌场便买灯,三条五剧一层层,东华旧市名空在,灵佑宫前另结棚”的诗句。

  清康熙年间,把灯市从内城迁到前门外以后,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便成了京城一处热闹的灯市。每年灯节,这里游人云集,热闹非凡。

  灵佑宫本是明朝建的十方道院,万历时,进行扩建,名为真武庙。辟地十亩,建有高阁,并有大殿五层。清朝赐名护国灵佑宫,也有人传说此宫系由东华门移来。每年正月十五,灵佑宫点燃彩灯,庆祝灯节。可惜,时过境迁,当年热热闹闹的灵佑宫早已无存,只剩下一条灵佑胡同记载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08/02/19 07: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2008年北京东岳庙中秋游园会成功举办
下一条: ·[潘鲁生]正月十五,赏花灯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高洁]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报告·[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