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文化论坛第四十讲
从当代台湾文学的历史想象
谈“历史感与文学研究”
主讲人:吕正惠(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评人:黎湘萍(文学所研究员)
时间:2009年2月10日下午1点半
地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会议室(社科大楼7层)
主讲人简介:
吕正惠老师是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嘉义太保人。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现职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汉魏六朝诗、唐诗、现代文学。自硕士阶段起即以古典诗为主要研究范围,硕士论文《元白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元和诗人研究》均以中唐诗为研究重点,另著有《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两本论文集及其它论文。研究倾向为:注意诗体、诗风的演变发展;诗歌创作与政治、社会变化之关系;以及中国抒情传统的发展及特质。1990年代起,研究重点转向台湾现代文学,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台湾现代文学(包括战前及战后)的发展,以及作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已出版现代文学论文集有:《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文学经典与文化认同》、《殖民地的伤痕》等;另与大陆学者赵遐秋共同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
讲座提纲:
(一)这一“历史想象”有两大区块,第一区块是“台湾主体性”,即从台湾的历史经验中“重构”台湾主体性的形成过程,这是台独派。这二区块(以外省作家和台湾马华作家为代表),不满于“台湾主体性”论述,因为在这里他们找不到位置;但又不敢公然反对,因为他们是明显少数,又是明显的“后来者”(如果不说“外来者”),喧宾夺主,于理有亏。第二区块的论述策略主要有三:(1)否定历史的真实性,强调一切话语均为虚构(即张大春所谓“大说谎家”);(2)强调全球化,解构“国族论述”(同时针对台独与中国民族主义派)(3)以性别或边缘者(如原住民或同性恋)来解构“大论述”(当然也指向“国族论述”)。
(二)第一区块论述鲜明,人多为胜,分析其“论述”即可见出其历史建构之虚构性。第二区块比较正面分析其论述,它不敢正面反对“台湾主体性”,又要维护“中华民国”,无法面对“现实中国”,只好在(三)所说的3项策略中不时游走,无法守“常”不变。他们的心情在作品中的表现比起台独派更为矛盾、复杂,分析他们的作品更可看出现时台湾民众精神面貎之多样性。
(三)以此而论,分析“主体论”是说明其主调,主调只是抽象的主调。外省作家作品论则更能折射现时台湾民众的“精神官能症”(里面充满矛盾而不自觉)。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亚洲文化论坛
2009年2月4日
阅读主讲人的相关文章,请点击浏览:
文章来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