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文化的亮丽瑰宝
王玉玺(武汉龙文化促进会顾问,被央视誉为“中国龙王”)
高龙在中国龙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和优秀代表,其主要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
学术价值。在中国的龙文化体系中,常多见的有布龙、高把龙、羽龙、草把龙、板凳龙及其他不多见的锣龙、多节长龙、低龙、贝龙、瓷龙等,武汉高龙较之其他龙的品种和舞技实属罕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也是绝无仅有,既是对中国传统龙文化的承袭,又是对中国龙文化的兴旺和发达作出的贡献。
工艺价值。武汉高龙扎制原材料虽然简单,但工艺要求非常高,对内部结构的尺寸吻合,对外部色彩的合理搭配,特别是所体现出来的太极图案和阴阳八卦,其表现出的和谐意蕴是其他龙的品类中所没有的。所用材料结合在一起,讲究张力、耐力,既显得轻巧,又不易破损,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极具收藏价值。
观赏价值。武汉高龙的气势与舞技、竖立(式)的玩法是力与巧的结合,是精神与体魄的体现,其叩、扫、抖、顶、托,特别是口衔齿托对平衡技巧要求很高,玩耍起来显得美、脆、爽、绝、险、奇,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社会价值。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武汉高龙的发掘、抢救、保护以及翻新改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培植的实际体现。武汉高龙的有效传承,必将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凝聚民族情节,促进和谐、团结产生重要作用。(整理/陶冬严)
陶冬严先生还记得十年前难忘一幕:当高龙在全龙舞大赛上技压群龙,摘得金奖之时,当时的大赛组委会负责人、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禁不住连声称赞武汉的高龙“造型奇特,工艺精美,舞技惊、险、绝!”
据介绍,高龙的舞法与所有的龙灯舞法不同,属于竖式(立式)舞法。每到一处,先由年长者手举龙灯领头吟诵,众持灯者“嘿嘿”呼应。
高龙舞技是否惊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龙头者。龙头须由一人扛起,抖动,众灯节围龙头边跑边吼,以壮龙威,一旁还有八条小龙相绕。锣鼓伴奏的主要是大鼓、筛锣、大钹、大锣、马锣、镲钹、大镲等。有时加上唢呐、笙等民间吹打乐器。
龙舞之时龙头高昂,灯节环绕,龙尾摇曳摆动。整条高龙活灵活现,通体透亮,龙身内燃烛,(后改用干电池),配之锣鼓齐鸣,鞭炮炸响,走村串户,加上观赏者观灯接福心情大爽,不停地燃放鞭炮迎送,场面非常壮观。
李国令告诉记者,高龙的舞技主要有:叩、扫、举、抖、顶、托等。而被人们称为神功绝技的“口衔齿托”则是舞龙技艺中难度最大、最为惊险的动作。扛起五六十斤重、五六米高的龙头,舞龙者须将高龙主骨底含在口里,由下齿托住,双手撒开,双手击合,双膝跪地,前后左右跪蹉,实为奇招。高龙龙头一般由4-5人轮番上场,每人包揽1-2项绝活。所有灯节每轮跑动一次,穿插、游动,或圆场,或半弧,或平行,与锣鼓点同步,共同为龙头舞者助威。
据了解,高龙的制作主材是细薄竹篾片、皮纸和细纱网、细麻绳和细铁丝、彩纸、彩球、浆糊、胶水及一根碗口粗的长竹竿。扎制的相关器具主要是篾刀、手钳。扎龙工艺也是一项精绝的民间绝活,如技艺不到火候,扎出的龙头会因平衡力问题,难于舞出高、惊、险的绝技。在村里,这一技艺一般由家族秘传。
“明天高龙开光后,我们的村子就开始热闹起来了,欢迎大家前来做客,共舞高龙闹元宵!”昨日,胡明荣书记和李国令师傅笑着通过记者向每一位市民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本版撰文记者 蒋太旭 通讯员 涂腊梅 郭艳(除署名外)
本版摄影 记者 梁超(除署名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2009-2-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