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春节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元宵将至,各地舞龙活动渐入高潮,作为武汉地区这一民俗活动的杰出代表——汉阳高龙,将再次出现在江城年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不同的是,这是它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的首次亮相。带着“非遗保护”这个新身份,汉阳高龙在2009年的元宵节,再为人们祈愿赐福。
汉阳永丰乡龙阳村是高龙的流传地之一,按照当地风俗,高龙已于日前起扎完成,明天就是正月十一,是村民们给高龙开光点睛的日子。
村里老人笃信,经过祭祀开光的龙灯是真龙现身的“神灯”,舞龙祈福才会灵验。
记者所见到的汉阳高龙与其他舞龙所用之龙迥然不同,它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却并非连成一体,而是呈切割式结构。
龙头高约五米,呈“Z”字造型,龙角粗壮,双眼浑圆,托,高龙龙头仰颈视之,只见龙鳞闪烁,龙须飘逸,龙嘴宽深,口内有龙珠滚动自如,且有响声,龙额正中镶嵌着一个“王”字,意为“龙中之王”。龙身分为十三节,称“十三太保”,龙尾与普通布龙龙尾相似。
据说高龙起源于唐贞观之治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令人好奇的是其龙头颈部及龙身剖面均为太极八卦造型。
缘何如此?村里故老相传:有一年,汉阳时逢罕见旱情,唐太宗李世民命四海龙王普降甘霖,汉阳城内降雨三寸,城外降雨四寸。不想东海龙王心有不服,于是两声喷嚏,滴下两滴龙涎,一大滴滴在城内,一小滴滴在城外,将雨量调了个儿,使得城内洪水泛滥。李世民龙颜震怒,命道长出身的魏征持龙泉剑追杀东海龙王,魏征虽心中不忍,但还是在梦中将其腰斩数段,因而其截面均为“八卦”图示,中间“太极”图的黑白两点传说就是龙的两滴涎水。
63岁的村民李国令是龙阳村舞龙队的队长,这个民间组织至今已存在了20多年。
“小时候,我就记得村里每年春节和元宵节都要玩高龙。”李国令回忆说,因为“破四旧”和“文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舞龙活动曾停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和村里人凭着往昔的记忆,又舞起了高龙。
高龙在武汉地区的流播较为广泛,著名学者蔡鸿生曾这样描述:1945年年初,旧历新年时,小集场(现属蔡甸区大集镇)居民扎制一尊“高龙”,由一人耍龙。“因制作时在我家对面,我目睹了制作过程:一根长长的竹竿上扎制盘龙,制好糊上纸……在拜了庙之后,高龙才参加新年节庆。”
汉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陶冬严对高龙的研究已持续了数十年。据他调查,汉阳区永丰乡的汤山村、陶家岭村,及江堤街的丰收村、红卫村、沟嘴村、界牌村、潮江村等地从古至今都时兴舞高龙。
江堤街的渔业村是舞高龙活动的繁胜之地。陶冬严说:“虎行风,龙行雨,也许正是由于两乡舞高龙的地域在鲤鱼洲、龙阳湖一带,水域宽阔,世代传衍,使得高龙似鲤似龙的造型承袭有迹可寻,有据可查。”
与龙阳村不同,鲤鱼洲的舞龙活动则属“半官方”性质,舞龙队负责人胡明荣担任村支书之职,是位“女将”,早在十年前,村里就成立了“高龙礼仪服务公司”,将村里的舞龙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这位20多年前从湖南嫁过来的外来媳妇,不仅是全国第一届海选村长,也是去年北京奥运会武汉地区惟一的“村官”火炬传递手。村里数十年来,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用胡明荣的话说:这不仅是党的政策好,也是因为沾了高龙的“龙气”。
“文革”一度沉寂,复出后大放异彩:1999年,由渔业村、龙阳村共同组团的“武汉高龙龙舞”代表团88人受邀晋京参加中华舞龙大赛,继而登上万里长城(八达岭)拍摄世界文化交流电视节目——《相逢新世纪》专题片。大赛获得“国安杯”金奖第一名,同时还获得了首届“山花奖”第一名,喜得“双冠龙”之美誉,并被安排在天安门广场为喜迎澳门回归尽兴欢舞。
一朝名闻天下,半年前,汉阳高龙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2009-2-4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