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贵州省仡佬学会日前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有汉字对照的仡佬文——《九天大濮史录》。这本记述仡佬族人发展历史的古籍,是传说中的仡佬族“天书”。这本书的发现,结束了仡佬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说法。
《九天大濮史录》为四卷合订本,共511页,仡佬文用朱砂书写,汉文由黑墨对应排列书写,内容包括仡佬族及其先民濮人、僚人的发展演变过程,仡佬族九天合和文化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仡佬族创造文字、发明酒、发现茶叶、冶炼朱砂、饲养牲畜等方面的历史,是目前发现的用仡佬文字和汉字记共同记叙仡佬族历史的重要典籍。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仡佬先民——濮人的活动就已见诸史籍。 据统计,1974年仡佬族人口只有2.7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广大仡佬族人民得以认祖归宗、正本清源,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达58.9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70多个县(市、特区),广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砚山、广南、富宁、马关、西畴和四川的古蔺、叙永等地也有少量分布。1986年八、九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成为仡佬族聚居地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80%以上。
现实生活中的仡佬民族,几千年来,虽历经沧桑,却一直遵循古训,始终把“以和为贵”、“和谐生存”视为本民族的行为规范,追求宽容与忍让,他们敬祖先、讲仁义、守规则、重忠孝、明道理、崇尚知识、宽厚仁慈,万事礼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与《九天大濮史录》中的记述是一致的。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镇压和种种历史原因,仡佬族古老的民族特征和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冲击,特别是仡佬族的语言文字更是消失殆尽。《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较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九天大濮史录》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夜郎的兴衰提供了方便,也是解开西南地区诸多民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 (格崂)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2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