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贵州发现仡佬族文字
——改写了仡佬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历史
  作者:格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3 | 点击数:9738
 


 
 
  本报讯 贵州省仡佬学会日前在贵州民间发现了一本有汉字对照的仡佬文——《九天大濮史录》。这本记述仡佬族人发展历史的古籍,是传说中的仡佬族“天书”。这本书的发现,结束了仡佬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说法。

  《九天大濮史录》为四卷合订本,共511页,仡佬文用朱砂书写,汉文由黑墨对应排列书写,内容包括仡佬族及其先民濮人、僚人的发展演变过程,仡佬族九天合和文化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仡佬族创造文字、发明酒、发现茶叶、冶炼朱砂、饲养牲畜等方面的历史,是目前发现的用仡佬文字和汉字记共同记叙仡佬族历史的重要典籍。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仡佬先民——濮人的活动就已见诸史籍。 据统计,1974年仡佬族人口只有2.7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落实,广大仡佬族人民得以认祖归宗、正本清源,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份。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达58.9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70多个县(市、特区),广西的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砚山、广南、富宁、马关、西畴和四川的古蔺、叙永等地也有少量分布。1986年八、九月,为了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成为仡佬族聚居地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80%以上。

  现实生活中的仡佬民族,几千年来,虽历经沧桑,却一直遵循古训,始终把“以和为贵”、“和谐生存”视为本民族的行为规范,追求宽容与忍让,他们敬祖先、讲仁义、守规则、重忠孝、明道理、崇尚知识、宽厚仁慈,万事礼为先,诸事和为贵,这与《九天大濮史录》中的记述是一致的。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镇压和种种历史原因,仡佬族古老的民族特征和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冲击,特别是仡佬族的语言文字更是消失殆尽。《九天大濮史录》一书的发现,充分证明了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较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九天大濮史录》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夜郎的兴衰提供了方便,也是解开西南地区诸多民族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  (格崂)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2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古籍拾贝
下一条: ·[赵丽明]“坡芽歌书”是什么文字?
   相关链接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
·[段枚伶]非遗与景区旅游融合研究·[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张建芳]贵州仡佬族传统村落沈家坝调查报告
·[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杨兰 刘洋]优化与策略:贵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贵州梵净山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徐斌]贵州省大方县基督教传播调查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