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头或无形文化遗产。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说法,它包括以下方面:“(a)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物的主体部分是有形的,基本形态是确定的、容易把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部分是无形的(其英文术语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直译就是“无形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空间形式,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因而其结构形态、存活方式、演示过程等不是很直观的,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把握它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样态。比如一则谚语,如果不结合情境因素,它就只是作为音义结合体的由数个字组成的句子;而把它放到其生活土壤中来把握它,这个文化事象的基本形态就有了更丰富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表演或技艺,其相关联的物质形式的部分不占主要的位置,而且它还是随着各种因素发生变化的,故其主体部分需要在其发生情境中来把握,否则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对研究对象有完整的理解或存录。
这里,我们把完整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一个结构体。它有两部分组成:文化事象和文化情境。文化事象就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形成的作为活态文化的“文本”部分,比如一个节日的习俗活动,一则故事的表演,一则谚语的讲述。跟文化事象密切相关的其他所有因素,诸如文化事象表演的参与者、行为、时间、场合、功能、效果、社会背景、历史传统等,我们都归之为文化情境。这样,文化情境就是一个包容很广的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有现场的情况,也有场外的各种相关情况,既有共时的因素,也有历时的因素。
在此,本文尝试对文化情境的概念予以界定。文化情境(Cultural Situation)的全面含义,指具有连续性的历史传统规约下与具有干涉性的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景等。从时间维度看,这个界定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历时的传统规约,一方面是共时的环境条件。历时的“连续性”使文化事象具有传统特色,共时的“干涉性”使文化事象发生适应性调整即变异。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就投射、汇聚为文化事象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所以,文化情境是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的交汇。历史传统储存在特定社区的民众集体的意识和记忆之中,它促生、制约、规范着文化事象的主要面貌,而现实因素又调整修改着历史传统,使实际发生的文化事象出现变异,两个方面的会合、交融就是影响实际发生的文化表演的主要情境因素。从空间维度看,文化情境可分为现场情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两部分。现场情景指文化事象表演过程中的现场条件,如行为人、行为人之间的关系、行为动机、行为时间、行为发生的场合、当场进行的相关活动、受众的反应、行为的效果或功能等。现场情景是导致文化事象发生的直接因素,并且决定着文化事象的体现形态和表达效果等。社会文化背景指场外的诸种因素,包括地域文化特色、生活方式、相关历史传统、经济条件、国家权力、异质文化的冲击等。它们虽然不是直接在场的,但是对现场的活动起着重要的规约和影响,是一种隐性的在场。[3]
将上述对文化情境的界定应用于同一时空或社区中的多种文化事象的分析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宽泛和包罗万象,因为同一时空中的多种文化事象一般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每种文化事象都做这样全面的分析显然会有不必要的重复。本文对文化情境做全面含义的界定,主要是从基本理论的建构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境因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和系统化的梳理。这样全方位的情境分析有利于研究者对文化事象进行整体性的考察,并正确透彻地展现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有效地避免对文化现象的曲解、肢解。而在一个较大规模课题的各项具体研究中,因为所涉及的许多文化事象的宏观背景往往是相同的,就不必对每一个文化事象都做面面俱到的情境分析,那样会导致重复和累赘。那些与论题无关的不言而喻的情境要素可不讨论,只关注上述情境概念的某一部分通常是现场处境部分。如此,我们也可以将上述情境概念作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概念是对所有相关情境因素的全面把握,狭义概念指现场情景因素。依据对文化情境的这种明确界定,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过程性、变异性等落到实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2009-01-01 08:4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