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梅葛传承面临危机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彝族史诗梅葛,梅葛的传承主要靠彝族人民口耳相传。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六月二十四等民族节日、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男女老幼围聚篝火或火塘旁,弹奏三弦,吹奏葫芦笙,吼梅葛,跳彝族歌舞,通宵达旦。因此,马游坪又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但是,现今能唱出这一彝族原生态唱调的人集中在楚雄姚安、大姚昙华、永仁直苴等地,60岁以上的长者大都能唱出一部分,而能完整唱出的人仅10人左右,有传承能力的仅45人。
老年梅葛 陈湘 摄
记者走访了姚安县博物馆郭开云、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郭思九和楚雄彝文研究所普珍等几位一直关注研究梅葛的专家,他们对梅葛传承发展出现的危机进行了分析。
歌手辞世使“梅葛”的传承面临危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游的歌手熟知和传唱的各类“梅葛”调很全,那个年代“梅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精通“梅葛”、善唱“梅葛”的歌手比比皆是。但时隔40多年,老一代歌手相继辞世,现在“梅葛”的传承人已是屈指可数。目前,马游60岁以上擅长演唱“老人梅葛”含创世内容的歌手已不足5人,且无人能够完整演唱;30至50岁的中青年,多只会唱“青年梅葛”,仅有极个别能够演唱部分创世“梅葛”;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会唱“娃娃梅葛”的歌手已十分稀少。
语境改变使“梅葛”传承失去本真。传统唱法韵味十足,而现在的歌手往往平铺直叙,显得平淡无味。近年来,年轻一代会讲彝语的人越来越少,“梅葛”也就逐渐萎缩,彝语一旦消失,“梅葛”自然也将随着语境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习俗变化带来传唱内容的部分丧失。“梅葛”是由它特定的风俗习惯来实现传承的。过去马游彝族举办婚礼十分热闹,喜庆场合以歌助兴,而最具特色的是朵觋要为入喜场的新娘举行退邪神仪式,并演唱“七喷梅葛”(退邪神),同时由歌手演唱“该磨梅葛”(犁喜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移风易俗中,这种传统婚俗已废弃,“七喷梅葛”和“该磨梅葛”也随之失传。青年人恋爱场所“姑娘房”的消失、聚会形式“做相伙”的改变,使婚恋梅葛失去了生存的良好土壤。
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梅葛”传承受到严峻挑战。过去男女对唱“梅葛”是彝族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每逢婚嫁年节,人们在比赛中相互考问,在演唱中大显身手。而如今,农村包产到户减少了人们聚集的机会和时光,村里60%的人家有电视、30%的人家有影碟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大大改变,青年人出外做工,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环境。世代绵延的口承“梅葛”面临危机。
正如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副所长杨甫旺所说:“梅葛的传承保护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梅葛文化生态的改变。彝族的祭祀场所、姑娘房等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复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使以此为基础的梅葛失去了基本的生存环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2009-1-1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