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在姚安召开
——彝家梅葛立体保护网络初步形成
  作者:记者 陈湘 甘建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2 | 点击数:14524
 

 

  本网讯 (记者陈湘 甘建梅)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发源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村热闹非凡,像是特意迎接春天的来临。彝族妇女们穿上艳丽多姿的绣花衣,彝家汉子们戴着缀着七彩飘带的麦秆帽,从山寨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随着彝山古老的月琴葫芦笙踏歌起舞,与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这天,楚雄州政府在姚安县召开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共商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大计。同时,“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所”、“云南画院写生基地”和“山东青州马游梅葛希望小学”也在姚安县马游坪村揭牌。 

垛木房旁的梅葛歌舞表演 陈湘 摄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的召开和“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挂牌系列活动是楚雄“彝族文化名州”建设和“文化姚安”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标志着姚安成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重要传承和研究基地,彝族梅葛文化立体保护网络初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建设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梅葛——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享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之称。“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是主要流传地,素有“梅葛”之乡的美誉,其中马游最为有名,有“梅葛故地”之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都要请朵觋(马游对毕摩的称呼)或歌手唱上三天三夜。会唱“梅葛”的朵觋和歌手,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他们成为彝族中最有学问的人。

    目前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怀亲、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就关注收集过;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的徐嘉瑞到姚安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郭开云等人驻扎在马游村,对流传在马游地区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8年底,云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进一步对梅葛进行整理。通过对一批梅葛歌手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于1959年9月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梅葛》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1961年,文学巨匠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1987年,《梅葛》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90年,马游坪彝族民间艺人组成的“云南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向人们展示了梅葛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6年7月28日,马游坪彝族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2009-1-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华文]试论文身图式
下一条: ·[陈华文]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性与个性化的有效方式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