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记者陈湘 甘建梅)1月10日,彝族梅葛文化发源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马游坪村热闹非凡,像是特意迎接春天的来临。彝族妇女们穿上艳丽多姿的绣花衣,彝家汉子们戴着缀着七彩飘带的麦秆帽,从山寨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随着彝山古老的月琴葫芦笙踏歌起舞,与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们欢聚一堂。这天,楚雄州政府在姚安县召开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议,共商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建设大计。同时,“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中国彝族刺绣研发所”、“云南画院写生基地”和“山东青州马游梅葛希望小学”也在姚安县马游坪村揭牌。
垛木房旁的梅葛歌舞表演 陈湘 摄
彝族梅葛文化传承保护专题办公会的召开和“中国彝族梅葛文化传习所”挂牌系列活动是楚雄“彝族文化名州”建设和“文化姚安”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标志着姚安成为中国彝族梅葛文化的重要传承和研究基地,彝族梅葛文化立体保护网络初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建设发展取得良好开端。
梅葛——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姚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享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灯之乡”、“梅葛故地”之称。“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意为“唱述过去的事”,因以唱述为特点,“梅葛”又是调子的名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梅葛”没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完全靠口耳相传保存下来,教授原始的知识积累,贯彻传统的行为模式,维护古老的社会传统,传播久远的美学经验。
“梅葛”流传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自称为“罗罗颇”、“俚颇”的彝族支系中,其中姚安县马游、大姚县昙华、永仁县直苴等彝族村是主要流传地,素有“梅葛”之乡的美誉,其中马游最为有名,有“梅葛故地”之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重大活动时,都要请朵觋(马游对毕摩的称呼)或歌手唱上三天三夜。会唱“梅葛”的朵觋和歌手,受到彝族人民的尊重,他们成为彝族中最有学问的人。
目前收集出版的《梅葛》共分四大部分,分别为“创世”、“造物”、“婚恋”和“丧葬”。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小篇组成,各篇各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意义,都可以单独演唱。
“梅葛”既反映了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对宇宙万物的丰富想象,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既反映了彝族人民恋爱、婚姻、丧事、怀亲、送别等生活习俗,也反映了彝族同胞与其他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
《梅葛》的收集整理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就关注收集过;1957年,当时的云南省文联主席的徐嘉瑞到姚安调研,并与时任姚安县文教科科长陈继平就梅葛收集问题进行了磋商;此后,陈继平组织带领姚安县文化馆郭开云等人驻扎在马游村,对流传在马游地区的“梅葛”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1958年底,云南省文联等单位组织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进一步对梅葛进行整理。通过对一批梅葛歌手传唱内容的收集、挖掘、整理,一部长达5770余行的彝族长篇创世史诗于1959年9月得以公开出版发行。
《梅葛》一书的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中国思想史家、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认为,《梅葛》可以与《诗经》相媲美。1961年,文学巨匠郭沫若途经楚雄赋诗赞道: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1987年,《梅葛》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探险》杂志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90年,马游坪彝族民间艺人组成的“云南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应邀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艺术节”,向人们展示了梅葛文化的独特魅力。
2006年7月28日,马游坪彝族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7日,“彝族梅葛”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2009-1-17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