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大灾之后必有妖言
——“5·12”汶川地震之后的灵异谣言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41086
 
谣言是有时效的,当一则谣言已经充斥市场的每一个角落之后,这则谣言就已经失去了新奇的效果,如果没有新的信息充实进去,谣言将自行消亡。人们不再传播这一谣言并不是政府或者智者辟谣的结果,而是谣言本身已经失去了它的娱乐价值。
尽管我们理解灵异谣言的广泛传播主要源出于强烈的娱乐效果,但是,当谣言被不同的人一再转述的时候,谣言一样会发生质变,可信性将会不断得到加强,由新鲜好玩变成将信将疑,最后变得信以为真。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三人成虎”的故事,但我们还是会在具体的谣言上被谈虎的“三人”给忽悠了。
几乎所有的灾难谣言都是在大灾难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或者间隔一定周期之后,由一些好事者生产出来的灾后陈述。我们说,大灾之后必有妖言,不同的好事者生产出不同的妖言,妖言与妖言之间,还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一个事件发生后,各种妖言纷至沓来,起初它们彼此共存,后来就相互补充。那些编辑得不够巧妙的妖言,将会逐渐遭到淘汰,但这些被淘汰的妖言中的新奇成份,却可能合并到那些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妖言之中。当这些所谓灵异的谣言不再具有“新鲜”价值的时候,谣言也就寿终正寝了。
 
(本文辑入杨早、萨支山编:《话题2008》,三联书店,20091月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2009-01-21 14:5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
下一条: ·[陈华文]上海人形成略论
   相关链接
·[游自荧]灾难、传说和信仰的互动:日常政治与人神互惠·[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霍夫曼 奥立佛-斯密斯]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震后8年,羌族文化美丽重生
·【讲座】王晓葵:“记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战争和灾难为例”(11月21日周五14:00)·[申小红]北帝灵异传说及其形象变迁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黄洁]被记忆的传统·面对灾难,共度时艰──谨致日本民俗学会同人
·[王晓葵]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北川民众清明期间祭奠遇难亲人
·余震中: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别样的中秋 同样的“团圆”:四川地震灾区中秋节掠影
·总理走进年画村·陈益源:台湾民间的灾难文化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各国专家研讨“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