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
——河北省赵县范庄村“龙牌会”仪式考察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22238
 

    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基础和需要。它要不断从现实的传承中吸取资料和营养。中国民俗学在经历了将近30年的沉寂之后,进入八十年代,方取得长足的发展。这绝非偶然。它的发展是和八十年代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背景相联系的,是和社会各类民俗事象的恢复,民众民俗意识的回归分不开的。

    本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完全处于停滞状态,大量伴随民众生活的民俗事象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大地消失。民众的思想和生活几乎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之中。过去一直自诩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神州大地,到处都渴望着道德意识的回归。这种渴求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所公认的是过去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思想意识上的排他性,造成民俗文化的荒漠。在以往的岁月里,常常将民俗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信仰民俗,简单地和“封建迷信”划上等号,采用简单化的手段,对民众正常的信仰习俗横加干涉,甚至加以禁锢和取缔。至今有些行政领导,见到民众开展的信仰民俗活动,还是讳莫如深。在过去的非常岁月里,比如“大跃进”、农村“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为了配合政治运动的开展,还常常采取“社会动员”的方式,不仅对民俗活动横加干预,而且给它的传承者加上种种罪名,因此许多民俗活动的传承者被迫害致死,民俗活动被迫停止。民众的民俗意识自然逐渐消歇。

    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以往强加在中国民俗文化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被一一推倒。民俗学研究的禁区逐渐打破。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活动普遍得到恢复。过去学者们所担心的行政部门的不适当的干预之风逐渐减弱。在这种形势下,民众的民俗意识又一次得到恢复,民俗学也迎来它学术的春天。现在我们无论走到那里,都可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淳朴的民俗气息。民俗意识的回归,带来民俗事象的恢复,民众的生活借此充满勃勃生机。范庄二月二“龙牌会”民俗活动,就是很好的证明·

      一、“二月二”与“龙牌会”

    中国的岁时习俗,农历“二月二”是一个小节。因其紧随春节和元宵节之后,所以并未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不过以二十四节气而论,“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历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的动物出土活动,春耕季节到来。谚曰:“过了凉蜚节,春耕不停歇”。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科学技术尚缺发达的古代,农民常借助信仰习俗预卜一年的丰歉。于是生发出许多民俗事象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东北、华北、山东、江苏地区农村,流行‘“撒灰囤儿”(又称画粮食囤子、画摺子)、“喂百虫”等习俗,以祈求粮食丰收。具体做法是在农家院内,用草灰撒成一个圆圈,代表粮食囤子。在灰圈内放一把五谷杂粮静候日出,表示五谷满仓。有的地区用红纸剪成鸡和猫,用松树明子烟熏后,贴于墙壁之上,意味“鸡吃虫子”、“猫捉老鼠”,以避虫鼠之害。“喂百虫”又称“斋田头”,是流行于江苏南通一带的“二月二”祭虫习俗。是日,家家把陈年的糯米、玉米、高粱、荞麦、芝麻磨成粉,捣成寿桃、园团等果子形状,捏成鸡、鸭、狗、牛、羊等动物,蒸熟后插在竹稍上,黄昏时送到田头,或插在自家的祖坟旁边。据说百虫之神吃了斋果,就不再危害庄家。西北地区是日炒大豆、蚕豆、麦子等杂粮,为之“崩龙眼”,祈求新的一年不要有冰雹灾害。这种习俗在范庄也有流行。不过时间不在“二月二”,而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将院落打扫干净,用草灰在地上围一圆圈,在圆圈的一方开门,中间放五谷杂粮,插一面小旗,放炮崩仓。烧香敬拜后,用一块砖头将粮食压住,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砖头掀开,看什么粮食粘在砖头上,就表示这种粮食要获得丰收。千万不能等太阳出来再掀砖头,那样就叫“捂囤”,粮食会烂在仓里。此外还在厨房的粮食囤上贴“供奉仓官之神位”,平常奉祀。实际上范庄人是将中国另一民间节日“填仓节和“二月二”活动联系在一起。

    “填仓节”又名“填仓日”,此俗流行全国各地。北方地区尤盛。过节时间是正月二十五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描写旧北京的习俗云:“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居民不尽致祭,然必烹制饮食以劳家人,谓之填仓。此日,民间用柴灰撒圆圈于地,内放各种作物种子,用土压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满仓”。显然范庄的“围粮囤”和“填仓节”节俗是一致的。但和别处不同的是,范庄“二月二”的活动别开生面,它将龙牌作为“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加以崇拜,将崇龙、敬龙、敬祖融为一体,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外,贯穿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仪式之完整,规模之宏大,在中国“二月二”节俗中是绝无仅有的。

    范庄镇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滹沱河故道,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古镇。汉代的敬武县就设在此地。该镇的范庄村处于镇中心,全村共有900多户人家,5000多口人,是个杂姓村落,有武、刘、王、史、罗、李、田、骆、郭、赵、谷、贾、高、徐、张、阎、蔡,鲁18姓,武姓是大户。据说五十年代以前,范庄有许多庙宇,有玉皇庙3座、真武庙3座、五道庙2座、三官庙1座、老母庙l座、奶奶庙l座,共有11座庙。村中的武姓和王姓还有家庙。现在这些道教的庙和家庙都已荡然无存。全村唯一供奉的是村落共同的祖先龙牌.每年的“二月二”举行盛大的敬龙和祭先祖仪式。龙牌成了范庄人的崇拜偶像和精神寄托。它不仅在节日里,而且在范庄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须臾不可离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化现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2009-01-02 15:20:21

上一条: ·[乌丙安]楚文化摇篮中的古传说群
下一条: ·[施爱东]大灾之后必有妖言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
·[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