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勃]民俗文化中的牛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7 | 点击数:16754
 

    总之,由于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围绕牛在礼仪场合的使用以及对牛的感恩,人们形成了种种习俗活动,这构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从民俗文化角度谈牛,除了上面所述内容,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立春节迎春、鞭春和抢春等习俗活动。

    立春,时在阳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至少在汉代它就发展成为一个节日,直到清末仍然盛行。在大约两千年的立春节日发展史上,春牛一直是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春牛多为土制,称为土牛。后来也有以竹为骨糊纸而成的。根据清朝礼制规定,立春日前,各府州县要预先在东郊造好芒神和土牛。芒神和土牛的位置根据立春的时间来确定。如果立春在腊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肩的位置;若在正月初一后,芒神就处于牛腹的位置;若在正月十五后,芒神就处于牛膝的位置,通过这种安排来告诉老百姓农事的早晚。到了立春日,一大早,各州县的官员们就要到东郊去迎春,将芒神和土牛抬到衙门。届时往往陈鼓吹,演杂剧,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迎春后,官员还要象征性地鞭牛“打春”,即拿着纸鞭鞭牛几下,打春时往往有说词,虽然各地不同,但多是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祥话儿,比如“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等等。鞭春后,春牛往往真的被打碎。

    由于当时的人们相信春牛有着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超自然力量,并希望借助这种力量,故而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以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丁兴旺、身体健康。比如迎春路上,人们会争相摸春牛,钻春牛,或者将装有豆子的口袋挂在牛角上,甚至朝春牛撒谷豆、芝麻或砂石等物,以为这样可以驱除水痘,消除麻疹,保佑儿童健康,并令庄稼丰收。又在春牛被打碎后,人们会争相抢取牛土或者预置在牛腹中的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叫做抢春。回家后将牛土置于牛栏、猪圈、灶台等处,认为可令牛不生病,令猪壮如牛,令灶台不生虫蚁。更有无子嗣的人家若抢了土牛尾,回家后压到被褥下,据说就会早生贵子。有的人家还会贴春牛图。春牛图上往往绘有春牛和芒神,并以春牛的语气写着这样几句话:“我是上方一春牛,千差万派我下遍地游,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现实中的牛可以挽犁可以拉车,却绝无“不食人间草和料,专吃散灾小鬼头”的高强本领,世人却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此等高强本领的春牛出来,以满足对于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除了慨叹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便只有归因于他们对牛的挚爱吧。

 
(发表在《百科知识》2009(1),发表时略有改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张勃的星空 2009-01-06 20:52:15

上一条: ·[刘冬梅]族群标识与象征
下一条: ·[陈华文]浅论中国丧俗中的墓地及其选择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商梦圆]民间传说从通行叙事到地方叙事的流动机制·[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吉牛乌各]我国民俗学的本土传统与理论追求·[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