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萧放:《话说春节》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8 | 点击数:16751
 

 

话说春节

作者:萧放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32551224
·版本:1版
·开本:24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话说春节》从春节的起源与演变、春节的神话传说、春节的传统习俗、弘扬春节文化和文艺作品中的春节5个方面,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与春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春节文化。


目录

前言

一、春节的起源
二、春节的演变和发展
1.汉代的正旦
2.魏晋南北朝的元正
3.隋唐的元目
4.宋元明清的元旦
5.近代以来春节的沉浮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
1.送旧年
2.过大年
3.迎新年
4.新春礼俗
5.正月十五“闹元宵”

四、文艺作品中的春节
1.古代诗词中的春节
2.小说中的春节

五、春节的现代意义
1.春节是聚合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2.春节是滋养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
3.春节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
4.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序言

    春节,作为中华第一节,她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说特殊,因为她不像一般普通的生活文化现象,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她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的聚合。“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过年不仅在于享受久别亲人相会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寻求文化的归属感与心灵的安顿。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相似的文化功用,而且春节更充满人情伦理色彩。

    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时间中,人们以鞭炮的声响、年画春联的色彩、龙舞狮舞的跃动、迎春锣鼓的喧阗,迎接中国新年。中华民族是温柔敦厚、保守传统的民族,同时也是进取兼容、求变趋新的民族。春节作为中国的标志时间,充分体现着中国人的传统情怀与更新意识。每当春节降临的时刻,既是中华儿女温习家族传统、重演回归仪式的时机,也是精神更新、迎接未来之时。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王夫之说得好:“天地之化日新”。我们的春节虽然古老,但永远年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CFN 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
下一条: ·萧放:《春节》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