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爱梅]也谈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与刘宗迪先生商榷
  作者:刘爱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6 | 点击数:19312
 

其次,《左传》桓二年所说的“三辰旌旗,昭其民也”,其“三辰”也称“三光”:“上法圆天,以顺三光。”(《庄子·说剑》)“辰”也好,“光”也好,其间的星都是泛指众星,不是特指“东方苍龙”。“东方苍龙”,论其地位不及北斗,论其亮度不及猎户星座,古人不会用它做众星的代表。古人只是有时以“五星”为“三光”中之星:“衡,大微,三光之廷。”(《史记·天官书》。索隐:“三光,日、月、五星也。”)“五星”,也作“五曜”、“五纬”,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记·天官书》)

第三,天子之旗龙旗,是“交龙为旗”(《周礼·春官宗伯下·司常》),即画着相交两龙之旗,不是画着两个“东方苍龙”星座之旗,古籍中从来没有这个说法。人们也无法将两个“东方苍龙”星座画成相交之形。而且,假若先秦龙旗上的龙真是龙星的话,何以后世又变成了蜿蜒巨龙?何以后世的龙身上竟毫无半点儿“星”的印痕?因为作为“文化意象”或“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像一些物质实体,其历史有可能会突然中断,除非是拥有它的那一民族、那一文明已经消失无踪,否则其原有的印迹总会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留下蛛丝马迹。而我们现在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或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与风俗习惯中,除了看到龙与蛇类(包括蜥蜴类)、马类的密切联系外,找不到任何龙与星相关联的痕迹。尤其以《周礼》这样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典籍而言,若其所述之“龙旗”为“龙星”之旗,其后之王者自不可能随意更改其制。

第四,用做“象”之物与被象之物应是两物,绝非一物,否则完全没有必要用“象”一字。刘先生将二者看做一物,实在有悖常识。《考工记》的话也充分表明了这一点:那象鹑火(朱鸟七宿中的柳、星、张三宿)的鸟并非鹑火,象伐(即“罚”,参宿中作“一”斜排的三颗小星)的熊并非伐,象营、室二星的龟、蛇并非营、室,象弧星的弧并非弧星,同样地,象大火的龙当然也并非大火,怎么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先秦龙旗上的龙不是蜿蜒巨龙,而是“龙星”呢?

第五,周代之前,人们没有“龙星”的概念,观之卜辞可知。到周代,“龙星”才开始见诸《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邻,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蒸。”

其“龙”指角、亢两宿(见服虔注)。有人也用以指房、心、尾三宿:“大辰,房、心、尾也。”(《尔雅·释天》。注:“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或用以指岁星:“蛇乘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龙,岁星,木也,木为青龙。”但没有人单称大火为“龙”的,由刘先生所引的先秦典籍中众多关于大火的记载中,也可以知道。这说明在先民的心目中,并没有将大火与“龙”等同的意识。以“龙”称大火只是200多年后的东汉纬书《易纬通卦验》,而纬书充满了当时御用文人的杜撰之辞,学者一般不采信之;何况《易纬通卦验》之说仅为孤证,而孤证是不能用以充分说明问题的,不足为据。至于“苍(青)龙”、“朱鸟”、“白虎”、“玄武”四星座之名则首见于《礼记·曲礼上》:“(军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疏:“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而“龙旗”,早在殷代甚至更早便已高高飘扬了,那时的人们绝不可能在旗上画上后人观念中的“东方苍龙”。

另外,刘先生对《易·乾·爻》“群龙无首”,说是“秋分之后,黄昏时苍龙之首的角宿隐于西方,《夏小正》所谓‘内火’是也”。可“苍龙”只是一个星座,怎能说“群龙”?对该卦《象传》的“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他说“六龙”是指“苍龙”的角、亢、氐、房、心、尾,可有何旁证?古代从来没有人称“苍龙”为“群龙”、“六龙”的。

上述六点充分表明,刘先生的“解读”恐怕是对这些文献资料的“误读”,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论点,也就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四、“龙星”之名如何来的?

刘先生欲探寻的是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认为龙旗上画的是“龙星”,并据此推断龙的原型即四象中的东方苍龙群星,其谬误之处已于前文驳之。退而言之,即使龙旗上画的是“龙星”,那么“龙星”之名由何而来?“早期汉语典籍”的作者为什么称该星座为“龙”?关键的问题——龙崇拜的起源,刘先生其实并未解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宗迪]烛龙考
下一条: ·蒋原伦:电子时代的民俗
   相关链接
·[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
·[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陶坤]暴力与秩序:我国西南炸龙民俗仪式的文化逻辑与生存智慧
·[刘雅琼]民俗叙事视域下传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研究·[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赖婷]动物神伪标准化的“文封”叙事策略:以蛇神九使为中心·[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高忠严 王彦龙]象征与破坏:晋中农耕区民众的除雹仪式与信仰实践·[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董秀团 杨识余]以菌为生:大理石龙村民的松茸日常与关系生产·[陈慢慢]刘累御龙故事与汉政权正统性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