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爱梅]也谈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
——与刘宗迪先生商榷
  作者:刘爱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6 | 点击数:16965
 

[摘要]读《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刘宗迪《华夏上古龙崇拜的起源》一文,感到有些观点不能苟同,本文仅就该文中“被华夏先民视为吉祥、奉为神物、乃至标榜为民族象征(图腾)的龙,即早期汉语典籍中被崇信的龙”,“龙的信仰和神话是一种观念,而我们首先是从传世文献中认识这种观念的”,“因此,研究像龙这样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历史记忆,必须基于文献又回到文献(包括出土文献)”等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刘宗迪先生。

[关键词] 龙;神兽;动物神;水神;龙星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6-0045-06  


一、“必须基于文献又回到文献”吗?

刘先生极其重视文献,认为:“被华夏先民视为吉祥、奉为神物、乃至标榜为民族象征(图腾)的龙,即早期汉语典籍中被崇信的龙。”“龙的信仰和神话是一种观念,而我们首先是从传世文献中认识这种观念的。”“因此,研究像龙这样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历史记忆,必须基于文献又回到文献(包括出土文献)。”

可是,大家知道,神话最早是没有文献的原始时代的产物,其中的神兽——动物神等诞生于原始渔猎社会。那时的先民吃的是自然生长的动物及植物,动植物还给他们提供制造用具的材料;他们在体能上又不如种种自然物,没有树木高大,没有岩石坚固,没有禽鸟的飞翔本领,没有熊虎的强劲力量,不能像鱼类似地生活在水中,不能像蚯蚓似地居住在土里,不能像山岭似地长寿,不能像野草似地复生……限于低下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他们既以为自然物具有类同人的思想、感情、品性等(即将自然物人化),又觉得自然物远胜于人,由是敬畏自然物,塑造了各种神物、自然神,加以崇拜,希求它们保佑自己,赐福祛祸。而较之其他自然物,动物的形性更近似于人类,带给人类的危害也更频繁,所以原始人自然崇拜动物为多。开头,他们所虚构的神兽——动物神只是某种实有动物的升华,其形貌与之一样。随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进而将几种动物的部分形貌、性能综合为一,创造出新的动物神。龙便是他们虚构的神兽——动物神中的佼佼者,主要是由蛇类(包括蜥蜴类)、马类等概括、夸饰而成的。

到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尽管主要凭借人工驯养的禽畜、人工种植的谷物为生,但与自然生长的动物仍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加上前人的影响,还是相当敬畏、崇拜神兽——动物神。而龙,其原型蛇类、马类都有一定的水性,一般能够游水,水蛇更生活于水中;另外,又有水马的神话:滑水……其中多水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山海经·北山经》)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命脉,有若《管子·水地》说的:“(水)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人们于是进而发展了龙的形象,使它成为水中动物之神——水神,让它住在水里,管起水来了。

当龙成为神兽时,有的族崇它为图腾,以之为族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部族。(见《山海经·海内经》)。

随着龙的广泛传播,上古各部落、部族将自己崇拜的动物的像貌赋予龙,于是出现了带有猪、虎、鹿、鹰、鲵、鳄等形状的龙。影响所及,后人也有龙体“九似”(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鲤,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之说,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不过,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龙与蛇类(包括蜥蜴类)、马类的关系仍然最为密切。

当龙为水神时,由于水与云雨关系密切,且变化无常,或涓涓细流,或茫茫巨浪,或圆或方,或隐或显,力量强大,无坚不摧,人们便想象它乘云驾雾,掌握雨水,变异多端,神力无比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宗迪]烛龙考
下一条: ·蒋原伦:电子时代的民俗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静]贞孝、智谋与爱情:冯梦龙女扮男装故事书写中的双线结构与伦理叙事
·[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徐金龙]“六化六能”:影视动画对非遗资源的转化创新
·[谢景雯]金龙四大王研究回顾与展望·[王圆圆]文化空间的再造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