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安德明 廖明君]走向自觉的家乡民俗学
  作者:安德明 廖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4 | 点击数:21286
 

廖:我也看到了你在《民间文化论坛》上的文章和主持的专栏,从中可以看出有一批学者在关注这个话题。 
安:的确有许多学者在关注家乡民俗学的问题。这期专栏,我原计划要约请更多的同仁来贡献大作,包括想请熟悉日本民俗学的朋友介绍日本曾经有过的关于家乡民俗问题的专门讨论、请美国学者来介绍北美民俗学界的相关情况。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个计划未能完全实现。发表出来的文章中,刘锡诚先生的《台静农:歌谣乡土研究的遗产》,是关于中国民俗学发展早期家乡研究方面的一个扎实的个案分析,祝秀丽和我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和对中外相关理论的理解,从家乡研究者的伦理、方法等角度进行了讨论。而吕微的文章,则从发生学的角度,运用现象学的观点,对家乡民俗学给予了很高的定位,认为它就是民俗学的纯粹发生形式。虽然我自己更倾向于把家乡民俗学看作民俗学者观察生活文化、进行自我反思的一个角度,但吕微这种从哲学的视野出发对学科本质问题所做的探讨,却为关于这一话题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我们就家乡民俗学的话题来探讨更广阔领域的问题,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廖:就家乡民俗学的问题,能够探讨什么样的更广大的意义呢? 
安:单是“家乡”这个关键词,就有十分广阔的探索空间。比如,什么是家乡?是不是只有那些远离了家乡的人,才会有所谓的“家乡”,而如果一个人始终生活在他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从来没有离开过,就不会有“家乡”的概念?而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家乡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们要在这种日新月异、让人头晕目眩的变化当中寻找什么?为什么人们在获得了曾经极力追求的现代化的优越生活之后,又要去找寻“故园”的宁静、田野的情趣以及种种在发达的现代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东西?“故园”究竟在哪里?等等问题,足够一个人长期研究下去的了。 
廖:能不能谈谈你现在正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安:目前我正在主持两个省部级项目,一个是“家乡民间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一个是“权威的话语——民众生活语境中的民间谚语研究”。另外,在负责一个省部级项目的子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谚语卷”的工作。其中,关于谚语的两个项目已接近尾声。在这两项工作中,我努力地要把对谚语文本的研究同语境的研究相结合,从谚语在交流、文化与身份认同、权力等方面的功能出发,来考察它在民族文化整体当中的传承与播布情况。而这两项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在我家乡进行谚语调查的经验,以及有关中国历代学者在家乡搜集谚语的各种资料,都是我集中进行关于家乡民俗学的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在这项研究中,我将对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相关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究,希望最后能够完成一部具有一定新意的著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安德明的博客 2009-01-12 22:05: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流动的“民间戏剧”:康保成先生访谈录
下一条: ·[访谈回顾]赋予传统文化节日新意义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安德明]作为范畴、视角与立场的家乡民俗学
·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论纲·文远荣:把苗族文化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到底
·“美丽乡村”遭遇文化凋敝难题·七旬老人50年采录万首民歌
·陕西10村民耗时4年编“村志”:7万字 含民俗人物·运河民谣——一个农民的文化苦旅 [视频连播]
·聊城老农收集民谣成痴 33年为“事业”坑苦一家老小·[安德明]民俗学家乡研究的理论反思
·[吕微]家乡民俗学——民俗学的纯粹发生形式·刘铁梁:学术自觉与文化批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