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吴凤玲]谣言与卷入恐慌事件的人们
——对发生在一个北方小城的三个事件的人类学分析
  作者:吴凤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8 | 点击数:15679
 

 

第三,是因为谣言披着传统民俗的外衣,作为一种伪民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这三次事件中,每次都有特定的物品作为消灾解难的媒介物:在红背心事件中是红背心;在桃罐头事件中是桃罐头;而在正月初九事件中则是鞭炮、蜡烛、红布和炷香。这些物品之所以被选定来充当消灾解难物,源于它们与传统民俗中的某些重要的象征物的关联。首先,红色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它与血液的关联,它被人们用来象征生命、活力和好运,它一方面可以用来为人们祈福,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为人们辟邪,在中国传统民俗中,红色的这两种象征用途的应用很多。如在春节时,过本命年的人们都会着红色内衣,扎红色腰带,穿红色袜子,甚至垫红色鞋垫,希望在本命年中能够诸事顺利,平安度过这一年。又如,当家中有新生儿诞生时,人们会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这一方面是提醒陌生人不要随意拜访,以免打扰产妇和婴儿休息;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产妇和婴儿辟邪,以免各种鬼怪精灵侵害到正处在生命的虚弱状态、易受各种邪恶力量伤害的产妇和婴儿。显然,在红背心事件中的红背心和正月初九事件中的红布要起到的也正是这种作用。其次,桃因为与逃脱的“逃”在发音上的关联,也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物被人们赋予了辟邪禳灾的功能。例如,在端午节时,人们在大门上插上桃树枝,希望能够逃脱五毒的侵害。又如,许多人平日里随身佩带桃木雕刻的生肖动物或其他吉祥物,也是希望用这种桃符来辟邪。在桃罐头事件中,桃罐头被赋予的也是这种功能。再次,鞭炮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最早是与农历新年联系在一起的。传说年最初是一种作恶多端的怪物,经常为害百姓,人们借鞭炮燃放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来赶走它,迎来和平安宁的生活。之后,鞭炮就作为一种重要的象征物被人们应用在各种婚丧、节庆场合,一方面它起到营造热闹喜庆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起到震慑邪恶力量的作用。而在正月初九事件中,人们希望它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后者。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正月初九事件中,由于传言中说庙门倒了,因而各种邪恶力量将开始到人间作恶,作为补救措施,人们需要在自家的大门两旁燃两支红烛,并在两支红烛之间点燃一炷香。显然,传言所设计的补救措施是要以模拟的形式用两支红烛形成一个象征的庙门,并在空间上仿效庙里的布局,用一炷香来代替通常设立在庙门与大殿之间的香炉,这样,作恶的鬼怪看到采取了这些措施的家庭,就会误以为是受神灵保护的神圣场所,从而不敢为恶和作怪。此外,我们知道,在传统民俗中,红烛和炷香历来是人们与神灵和祖先沟通、祈求他们保佑时的重要媒介,因此它们出现在正月初九这样的危急时刻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总之,由于在这三个事件中,谣言将传统民俗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象征物品和常见的某些做法稍作变更移植到非传统的事件中,使这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恐慌事件披上了民俗的外衣,从而使人们在遵从传统习俗的惯性下,不加辨别地盲从,一次又一次卷入由某些人设计的恐慌事件。

小  结

我们往往从负面的角度评价卷入谣言及由此产生的恐慌事件中的人们,认为他们盲从,缺少理智,这当然不容质疑。然而,如果像本文所分析的三个事件那样,盲从跟风的成本只是少量的物质投入,换来的利益则“可能”是个人的平安和家庭乃至家族的幸福与和睦,而拒绝跟风的代价,最大的“可能”是招致个人或亲人的灾祸,最小的“可能”是亲情关系受到影响,或许我们又会对这些人的盲从多一些理解,更何况这种盲从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在谣言极具欺骗性的伪民俗的外衣下促成的。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福岩]从民俗的视角看礼俗社会的精英伦理
下一条: ·[余园]性禁忌调侃性反抗与强化的公开映照
   相关链接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
·[海力波]“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施爱东]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周露丹]幸运信的传播、发展及其民众心理
·[刘文江]作为实践性体裁的传说、都市传说与谣言研究·[祝鹏程]“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
·[施爱东]网络谣言的语法·[聂强]谣言的编码与解码
·[李传军]洪水谣言与两汉之际的“汉家更受命”说·[施爱东]谣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