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的《义虎记》。其故事梗概如下:
(1)山西省孝义县郊外的高唐山和孤岐山一带,老虎经常出没。
(2)有个樵夫忽然失足掉在老虎穴中,发现穴中还有两只小老虎。
(3)从上面游下来一条大蛇要加害小老虎,被樵夫砍死。
(4)回到穴中的母老虎看见死蛇,似乎若有所思。
(5)母老虎表示感恩,把残留下来的鹿肉叼到樵夫面前给他吃。
(6)一个多月的虎穴生活,樵夫和老虎混熟了。
(7)樵夫在老虎的帮助下,离开了虎穴。
(8)樵夫与老虎约定,回去后养一头猪,在某日把猪放在西关外亭子下面送给老虎。
(9)这天,樵夫一家正在杀猪,老虎提前到达,不见樵夫,便闯入西关。
(10)老虎被当地居民生擒活捉。
(11)樵夫赶到现场,向群众和县老爷说明缘由,说这头老虎有恩于他,是应约而来。樵夫请求人们不要伤害老虎,但没能说服他们。
(12)樵夫抱住老虎痛哭,并与老虎对话,老虎流泪如雨,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
(13)人们放掉老虎,老虎吃完了猪,依依不舍离去。
(14)人们把这个亭子叫做义虎亭。
《义虎记》设计了两次危机解除,即①危机产生-施恩-危机解除和报恩②危机再产生-危机极大化-感化-危机解除。
①是樵夫碰到的危机,②是老虎经历的危机。①中樵夫对老虎的施恩是由于樵夫砍死大蛇,不仅防御了自己,而且保护了小虎的生命。②是樵夫为了报答老虎的救命之恩,不料却招来老虎被生擒活捉的危机,樵夫为解除危机挺身奔呼,危机反而加重。人和动物之间的以心传心的感情交流,使得在场的人们大受感动,而终于使危机化解。感人的高潮又直接导致了义虎亭的诞生。《义虎记》不愧为动物报恩故事中的一篇佳作。
五
韩国学者孙东仁把童话中的老虎性格分为A勇猛型、B情义型、C愚直型、D中性型、E遁甲型、F报恩型等,(孙东仁,1984:346-373)《孝子里》和《义虎记》中登场的老虎可谓情义型。在《孝子里》中,被孝子精诚感动的老虎,仅仅是保护主人公的单方面行为。与此相比,《义虎记》中却出现了人与虎之间互恩互惠的行为。韩国学者张德顺称前者为孝感传说,后者为虎报恩传说。(张德顺,1981:94-97)《孝子里》和《义虎记》中登场的老虎虽然情况不同,却都属于被人的行为感化的感虎故事。
韩国《孝子里》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完整的遗迹。由于《孝子里》有其故事现场(遗迹)和教育意义(教训性、趣味性),曾被认定为韩国初等学校国语课本的教材内容,进而广为人知。
中国《义虎记》是明代作家王猷定记录下来的故事,清代张潮收入《虞初新志》。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王猷定撰写《义虎记》的经过转述于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孝义县知县孙某在孝义听到一个义虎故事。他回到家乡,讲给家乡的人听,后来宋荔裳听到了,又讲给王猷定听,要求王猷定写下来,于是便有了这篇《义虎记》。
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国《义虎记》从口头流播到书面记录的过程。可以想象,在当年的山西孝义一带,这个口头叙事作品一定是很有些知名度的。
韩国《孝子里》则是把实有人物的行迹,用故事、传记和墓碣铭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并广为流传。不仅涉及史实,而且为了增强趣味性,故事加入了后人的夸饰、虚构,出现了幻想性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觉得这两个故事的背后有着韩中两国人民世代的文化交流,这是我们务必珍惜的传统。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杭州师范学院顾希佳研究员的大力帮助,特此致谢。)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