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李慎成]韩国《孝子里》和中国《义虎记》故事比较研究
  作者:[韩]李慎成   译者:张鹤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8 | 点击数:18573
 

《朴泰星受天传》摘要如下:

朴泰星是英祖时期的人,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因孝敬母亲,而被朝廷补职为内医,但他说:“连父亲的容颜都不知什么样,如何穿戴衣冠走在世上?”于是执意推辞补职之事。

他在63岁的时候身穿丧服,在墓地上搭建了庐幕,如同初丧一般。

有一只鸟,在一棵树上悲鸣了三年。由于墓地上树木长得茂盛,猛兽经常出没。自从朴孝子搭建庐幕之后,村里的人夜晚也能出来走动,家畜也不再受到骚扰。

高阳郡居民向道知事力荐朴泰星为孝子,道知事向朝廷启奏,朝廷也曾议论赐予朴孝子官职,但考虑到这不是孝子的本意,便只下令修建旌闾。

洪乐命在赞词中说,因朴孝子的追服(因故在治丧时未能穿孝服,过后补穿孝服,此乃孔子遗训)未能广为人知而深感惋惜。儿子受天也是至极的孝子,孙子允默因书法而名扬天下。

从上面的内容看,墓地周围曾经常有害人的猛兽出没,但自从朴孝子参拜墓所以后,猛兽就再也没有出没。虽然没有直接说老虎就是猛兽的代表,不难想象,这里所说的猛兽就是老虎。正好赶在孝子参拜墓所的时刻,在墓旁筑巢的鸟,三年间从未间断哀鸣。这一内容无疑进一步展示了朴孝子至深至诚的孝心。朴孝子在其父去世60年之后,穿上追服,尽丧主之礼三年之久。洪乐命(17221784)在论赞中极力赞扬朴孝子敢于施行礼法上没有的追服之礼——出天之孝。

李孟林(17131752)所著的《朴泰星传》(载南秉吉撰《熙朝轶事》),将《壶山外记》中没有提到的朴孝子与其寡母的关系作了详细交代:说他三岁时失去父亲,记不清父亲的容颜,也未曾执丧,一直抱憾于心。长大之后,恳求母亲让他行追服之礼,而母亲的劝阻字字句句展现了慈母之情。结果,在母亲去世后,他才穿上了追服。

朴孝子穿着追服移居墓所,至极的精诚之举,连猛兽异鸟也受到感应。尤其把普通的鸟换成异鸟,有人还为此作了《异鸟诗》。原先无人光顾的深山因为朴泰星的孝心而聚集了很多人,最终成为一个村庄。

张志渊的《逸士遗事》中也有《朴孝子泰星传》。在这里洪乐命、星湖李瀷(16811763)的长子李孟林和赵熙龙等撰写了《朴泰星传》,李秉渊(16751735)撰写了《异鸟诗》。

通过以上文本,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朴泰星的孝行在世人的心里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憾。

在朴泰星坟墓的墓碑上刻有“有明朝鲜孝子通德郎朴公泰星字景淑之墓”的墓碣铭。笔者曾于199057日,在朴孝子的墓所拓印了该墓碣铭,发表在前面提及的论著中。

序文为:“高阳治东清潭里,直辛之原,有四尺之坟。樵牧不敢践,过者必式,此故孝子朴公讳泰星之藏也。”铭曰:“生而旌,殁而赠,子孙绳绳,福善其有徵。”这个碑文是1778年李圣中所作,由朴孝子的孙子弘梓书写。

朴孝子的碑文上有异鸟之说,也有关于异鸟栖息的树枯死的内容。碑文上还记着异鸟诗的作者是李秉渊和归鹿的赵显命(16901752)。①这都进一步彰显出朴泰星出众的孝行、廉洁的品性和谦虚的风格。

至此,我们依次介绍了①朴泰星传说、②朴泰星传;③朴泰星墓碑文。笔者认为,与朴泰星行迹更贴近的次序不是①②③,而是③②①。三篇《朴泰星传》和一篇墓碑文中没有记载老虎帮孝子的内容,但有关异鸟的内容却是共有的。生活在山里的鸟,当地随处可见,鸟栖息的树木枯死也在情理之中。但在这里则是把日常性的东西进行特殊化处理,说成了异鸟。

朴泰星的孝诚具有与众不同的一面,有必要作特意的夸张。那样做,才会使听众觉得有趣味,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后来又有人把异鸟换成了帮助孝子的老虎。

试图从虎患中挣脱出来的民众,往往会把老虎说成是有情义的,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求得慰藉。于是在人们的口头叙事中就出现了愚执、情义、报恩型的虎故事。《孝子里的三座墓》,说一头可怕的老虎居然被孝子的孝诚所感化,隐藏了它的兽性,变成正义型的老虎。故事中的情节“骑着老虎”明知是假,人们却不以为然,反而激起了兴趣并受到感动。

《孝子里的三座墓》在依据韩国第五次教育课程而编撰的初等学校国语课本上曾登载过,但是依据第六和第七次教育课程而编撰的国语课本上却并没有收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劳里·杭柯]民俗过程中的文化身份和研究伦理
下一条: ·[琼斯]手工艺·历史·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民间艺术和技术
   相关链接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马千里]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
·[朱刚]交流诗学模型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
·[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与中国阿尔泰语系民族魔法故事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祝秀丽]嵌入、连缀、复合——蛇郎故事的组合形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