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国《孝子里》和中国《义虎记》两则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充分肯定了韩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的文化交流,同时指出了韩中两国民间文学在民族精神和叙事风格方面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 故事类型;比较研究;动物报恩
[中图分类号] K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5-0051-05
一
本文是在韩、中两国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各选一篇与地名的由来相关联的感虎故事,作为比较研究的课题之一。
老虎,多见于以“檀君神话”为代表作的韩国民族传说故事中。韩国人摆脱了将老虎视为猛兽的一般认识,将老虎变得更加个性化,并同传统的民族感情相联系,形成了更趋多样、更深层的认识。例如,老虎更多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友情、报恩、义理、背恩、欲望等)中密切相关的拟人化的主人公。(李慎成,1999:65)
像这样的故事并非只见于韩国。世界民间故事中有大量反映人与动物关系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展示人与动物的冲突,有的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同时寄寓一定的文化心理、审美追求和生活理想,中国义虎型虎故事即为一例,土家族民间故事《人虎缘》是这类故事的代表,(孙正国,2002:131-132)人虎之间的情缘故事大致都是如此。① 这类故事在中国被称为“义虎型”虎故事,笔者也曾称其为“感虎传说”,而在本文中统称为“感虎故事”。
《孝子里》是韩国京畿道高阳郡神道邑孝子一里(现高阳市德阳区孝子洞)的地名。《义虎记》中的“义虎亭”是中国山西省孝义县(现山西省吕梁地区孝义市)一座亭子的名字。前者有其实际地名和故事主人公的遗迹;后者虽然尚未发现确认故事真实性的具体物证,但从“孝义”地名推测,当地可能存在着与感虎故事相关的遗迹。通过《孝子里》和《义虎记》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韩中两国感虎故事的类似性和各自的独创性。
二
《孝子里》是朴泰星(1679~1758)以“出天之孝”的动人事迹而命名的地名,这个故事讲述了地名的由来。《孝子里》的遗迹有朴泰星及其父朴世杰的坟墓。朴泰星的墓地上有依次排列的三座墓和1778年撰刻有“明朝鲜孝子通德郎密阳朴公泰星字景淑之墓”的墓碑、两座望柱石和两座石人像。墓的主人公从左到右依次为朴泰星和前妻完山李氏及金海全氏。墓地的入口处还有1836年修建的“朝鲜孝子朴公泰星旌闾碑”。
金汉龙着眼于朴泰星墓地的特异排列,把朴泰星的孝行和三座墓结合起来,以童话的形式发表了《孝子里的三座墓》。(金汉龙,1987)此后,在《洞窟里的金猪》一书中登载的《孝子里的三座墓》经部分修改,收入第五次初等学校国语课教育课程五年级第一学期《阅读》课本,被广泛用于韩国的初等教育。童话中的三座墓的主人公,则被设定为朴泰星的父亲、朴泰星及老虎。这种设定,虽然存在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差异,但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说,依次排列的三座墓能引起兴趣并唤起好奇心,使文学的创造性得以展示。
“义虎亭”是为了纪念老虎的义举而取的亭子名。《义虎记》是中国明代作家王猷定的作品,被收入清代张潮编撰的《虞初新志》第四卷。本文所用的材料是为适合现代读者而由余青改写成的白话文《义虎记》。改写后的《义虎记》省略了原文开头部分作者王猷定有关撰写《义虎记》的动机,①以及文后张潮对《义虎记》的论赞。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