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4 | 点击数:26234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学者对于民间信仰的学术研究近十年来已经取得长足发展,葛兆光在2008年一次“中国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立场”主题研讨中提出:“民间信仰的研究近些年来在两岸三地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第一个是继承了过去的历史学和文献学研究的长处,……在文献资料的爬梳、在历史事实的考证方面,至今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里面还是很好的。第二个,它学习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使得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里面比其他历史研究领域又多了一条腿,多了一个方法,多了一个资料来源。第三个,我觉得民间信仰研究实际上是所有历史学领域里面比较多地能够接受、吸收、融合甚至批评国外新理论的一个领域。”[44]
不止是这里所总结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近三十年来我们还看到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等各个学科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的开拓与耕耘。尽管学科路径各有不同,学科所寻找的意义世界更是迥异,但是“民间信仰”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所共识的研究对象。面对同一个畛域,每个学科的学者都在反省自己的研究应当如何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相处?自己的问题、方法与立场有何独到之处?自己的独特贡献在哪里?民间信仰只是一个研究领域,抑或有可能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思路和结构意义?未来的中国学术研究必将对此作出回应。


注释:

 
[1]王铭铭的多篇论文如《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神灵、象征与仪式:民间宗教的文化理解》,收入《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以及《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五章“象征与仪式的文化理解”都以“中国民间宗教”为名,但讨论涉及学科对象的仍是中文语境下的民间信仰。
[2]近年发表的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综述主要有陶思炎、铃木岩弓:《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钟国发:《20世纪中国关于汉族民间宗教与民俗信仰的研究综述》,《当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陈建坡《“‘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编纂研讨会”综述》,《文史哲》2006年第1期;范正义《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东南学术》2007年第2期;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符平:《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体范式与社会学的超越》,《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这些研究综述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进行具体学科语境下的理论反思。考虑到近三十年的民间信仰领域事实上是多个学科共同开发、交流促进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写作将不以学科为取舍文献的标准,主要总结回顾三十年整个民间信仰研究的主要议题与研究动向。
[3]陶思炎、铃木岩弓:《中日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回顾》,《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5期。
[4]比如穆烜在《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81年第2期提出“民俗学的研究范围第四项是民间信仰,包括宗教、迷信、忌讳、医卜星象等。”
[5]路远:《民俗研究要面向现代化——访乌丙安教授》,《民俗研究》1985年第1期。
[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页242-245。1995年乌丙安在新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再次强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十个区别。
[7]金泽:《中国民间信仰·引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页1。
[8]欧大年(Daniel Overmyer)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界采用“民间信仰”新标签去概括西方概念中的民间宗教,其实是学者们对于以政治概念进行宗教归类的国家宗教政策的灵活对应。Overmyer,"From‘Feudal Superstition’ to ‘Popular Beliefs’: New Directions in Mainland Chinese Studies of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Cahiers d'Extrême-Asie.V.12(2001):103-126.陶思炎《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一个应用民俗学的持久课题》,《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主张采用“俗信”一词以限制“迷信”的过度使用,但其实1990年代之后,“民间信仰”一词基本上已经取代了“迷信”成为这一领域共识的概念。
[9]宋兆麟:《巫与民间信仰》(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萧兵:《傩蜡之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董晓萍:《民间信仰与巫术论纲》,《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
[10]与1980年代民间信仰研究极力撇清与宗教的关系相映成趣的是,近三十年来宗教学研究者主要从自己专攻的制度化宗教出发,考察佛教/道教/基督教与民俗信仰的互动、融合或者冲突,尤其是与民间信仰密不可分的道教研究,多强调民间信仰是道教在民间世俗化的结果。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李小光《道教与民间财神信仰文化背景之比较》,《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刘仲宇《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收容和改造》《宗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丁培仁《道教与民俗浅议──以斋醮、礼俗为例》,《宗教学研究》2001年 第4期。由于宗教学对于民间信仰的研究志在解决制度化宗教内部的学术问题,学者的学术训练偏重哲学义理而较少进行田野调查,研究重点较多落在“民间宗教”,与其它学科关于民间信仰的学术对话也甚少,因此本文对于宗教学界的民间信仰研究将较少涉及。关于佛教与民间信仰研究,可参宇恒伟、肖文杰:《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基督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综述,可参范正义《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基督教与民间信仰关系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比较集中讨论民间信仰所反映的中国民众宗教思想意识的是侯杰、范丽珠合著的《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2]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刘永华:《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王齐洲《论关羽崇拜》,《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4]刘慧《泰山宗教研究》,文物出版社,1994。可参吴效群《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研究史》,《民俗研究》2002年3期对于碧霞元君崇拜的学术史梳理。另见吴效群《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樱井龙彦、贺学君编《关于妙峰山庙会的民众信仰组织(香会)及其活动的基础研究》(内部资料本,2006)。
[15]叶涛:《论泰山崇拜与东岳泰山神的形成》,《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泰山香社传统进香仪式述略》,《民俗研究》2004第3期;《碧霞元君信仰起源考》,《文史》2007年第4期。 
[16]这里仅仅举几本论著: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章海荣《梵净山神 : 黔东北民间信仰与梵净山区生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林继富:《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吴秋林《众神之域 : 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
[17]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19]杨树喆:《师公·仪式·信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0]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民俗研究》1996年 4期 ,《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
[21]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2]刘晓春:《一个地域神的传说和民众生活世界》,《民间文化论坛》1998年第3期以及《一个客家村落的家族与文化──江西富东村的个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23]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
[24]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以及《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体系》中国社会史学会1998苏州年会论文,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罗一星《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构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25]代表性论文如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证》,《史林》1995年第1期;钱杭《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史林》2002年 01期。张宏明《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对祭祀圈理论及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的运用进行了梳理与辨析。
[26]郑振满、陈春声在《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一书的前言总结社会史学对于民间信仰之“民间”理解:“本书定名为‘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也就是力图把民间信仰作为理解乡村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象征或标志, 特别是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民间信仰所表达的‘社会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过程的了解, 揭示在这些过程中所蕴含和积淀的社会文化内涵。
[27]民俗学博士学位论文如王晓莉《碧霞元君信仰与妙峰山香客村落活动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2),岳永逸《庙会的生产——当代河北赵县梨区庙会的田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2004);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如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厦门大学,2004),王健《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007)。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如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2007)。陈进国在博士与博士后阶段的成果《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是区域信仰研究历史人类学的集大成者。
[28]近年出版多部专著,如周晓薇《四游记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党芳莉《八仙信仰与文学研究:文化传播的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均为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此外贾二强《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吴光正于博士后研究阶段出版的《八仙故事系统考论—内丹道宗教神话的建构及其流变》(中华书局,2006),分别从笔记小说、仙传等文学题材进行民间信仰的主题分析。
[29]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汉学界与中国学术界在搜集整理民间信仰领域文献资料与田野报告的合作是空前的,其中较突出的成果有丁荷生 (Kenneth Dean) 与郑振满合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003)。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丛书》(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1996-2004)出版了25册,其中相当多的篇幅是客家民间信仰与宗族社会的田野报告。
[30]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以及收入氏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的多篇论文。
[31]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1期。
[32]行龙:《以水为中心的晋水流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行龙主编的《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亦有多篇文章论及修庙与治水的权力互构关系。
[33]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页1。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以浙江地区民间信仰作为案例,考察中央王朝与地域社会各种社会集团在参与、主导民间信仰中的权力结构重组。
[34]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三联书店,1997);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宋德剑:《国家控制与地方社会的整合:闽粤赣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视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5]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6]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收入《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7]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38]郭于华:《导论:仪式——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载于《仪式与社会变迁》。
[39]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
[40]刘其印《龙崇拜的活化石:范庄二月二“龙牌会”论纲》,《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载于《仪式与社会变迁》;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1]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向柏松:《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2]近年来发表于各大学术期刊的不少论文以《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作用》为题,肯定它的正面价值和作用,向政府建议法治导控、趋利避害的对策。又有不少论文以概论、管窥的形式,为民间信仰把脉定性,寻找民间信仰的基本规律,然后把各种信仰事项纳入这个规律之中,并在实践上提出移风易俗的若干对策。由这些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国家在场”,大致可以窥见权力话语在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的流行。
[43] “Living Religious Tradition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4(1995), No. 2, pp. 314-321. 欧大年撰写概论部分,Popular Religion部分由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执笔。
[44]引自http://forum.netbig.com/bbscs/read.bbscs?bid=1&id=7551984

本文原刊于《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陈志勤]近20年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概述
下一条: ·[王焰安]20世纪上半叶广东客家民间文学研究概述
   相关链接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
·[周全明]民间小戏研究的流变与趋向·[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