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旧唐书》卷191《方伎传·叶法善传》。《新唐书》卷204《方伎传》亦有叶法善传,基本沿用《旧唐书》叙事,只是在用词上稍有变动。
[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2册,页120-170。
[3]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页3-10。
[4]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页52-54。
[5]李显光,《许逊信仰小考》,《宗教学研究》3 (1999):12-19。郭武,《<净明忠孝全书>研究:以宋、元社会为背景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页177-178。
[6]小林正美,《唐代の道教と天师道》(东京:知泉书馆,2003),页59。
[7]丁煌,《叶法善在道教史上地位之探讨》,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报》14 (1988):1-78。
[8]《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的碑文自唐历清屡见于金石志和文人笔记,从碑文内容的内证及版本的追溯,笔者认为确认此二碑为开元年间李邕所撰应该不成问题。相关考证亦可参见李丹、王陈亮编著《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杭州:西汵印社,2008)。本文所取《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版本皆出自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页105-107,下同。
[9]《叶尊师碑》内文提到,此碑铭是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玄宗因“不忘旧情,纪诸事迹”亲撰碑文。是碑全文见于《正统道藏》本(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5)的《唐叶真人传》,唐代敦煌卷子S.4281是这一碑文的部分残件。《太平广记》卷26“叶法善传”亦有部分文字完全抄袭了《叶尊师碑》。这两个证据可以说明《叶尊师碑》为后人伪造的可能性很小。
[11]唐人一般将郡望加于姓名之后,如姓李的皆出陇西,姓刘皆出彭城,因此南阳叶县显然不是叶国重出生地,而是祖籍郡望。《叶有道碑》与《叶慧明碑》提及叶氏乃南阳郡人,显然是指其郡望,而非乡里。二碑均未提及栝苍叶氏何时定居栝州松阳。
[12]参见唐长孺,《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2 (1993):1-11。
[14]《赤松子章历》卷3,见《中华道藏》(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8册,页650。
[16]《太平广记》卷26《叶法善传》记叶静能为叶法善之叔祖。《唐叶真人传》页327,文前附有“越国公叶真人世系之谱”,也将叶静能归为叶国重之弟。
[19]自高宗朝开始编撰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于712年完成,现已佚,仅存史崇玄撰写的《妙门由起序》,收入《正统道藏》第41册,页638。
[20]葛兆光在《最终的屈服—关于开元天宝时期的道教》,收入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页33注释64提到,“唐代道教有一种很明显的传统,即道教的世家传续”,并列举了江西抚州麻姑山邓氏家族、叶法善家族和彭城刘氏为例。但他以彭城刘氏为道教世家,明显犯了以郡望彭城为出生地的错误。刘知古为长安人,刘玄和则为庐山人,而刘玄静更是四川临邛人,三人并非同一家族出身。另据笔者对《道家金石略》所载有关唐代道士碑文的统计,世家传续的道士所占比例远远不足以构成“很明显的传统”的结论。
[22]张万福《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正統道藏》51册)页287。张万福的生平不见于史书,仍能从他所撰写的7部道经归结出他写作本书的时间大约是710年前后。详见丸山宏,<道士张万福と唐代前半期の道教界>,《道教仪礼文书の历史的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5),页420-457。
[23]土屋昌明在<玉真公主をめぐ道士と玄宗期の道教>一文,载于福井文雅主编《东方学の新视点》(东京:五曜书房,2003),頁319-342认为张万福是针对当时内道场道士的首席代表——叶法善而发的批评。
[24]周思得《灵宝济度大成金书》,《藏外道书》(成都:巴蜀书社,1992)第16册,页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