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樊传庚/杜靖]平调丝弦大鼓及其传承艺人的调查
  作者:樊传庚/杜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3 | 点击数:12837
 

这种古朴的院落结构和室内简单的布置具有十足的民俗意味。这是70年代中期以前这一带较为普遍的习俗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已为平房式院落及陈设着部分现代家用电器的室内组合所冲破。林先生家多少具有民俗博物馆的意味。

林先生夫妇俩穿着较为朴素,蓝帽、蓝褂、蓝裤,着旧式手工布鞋,有缝补痕迹。84岁的老母刚刚同他们分开,由林先生的大儿子照顾。尽管如此,我们对这样一个双盲家庭仍存有许多疑问,比如吃水、做饭等基本生活问题。院子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压水井,水是由儿子们轮流挑的。在先前,小学校没有迁的时候,学生们每天照顾林先生喝水。现在小学已迁到村子的西北角村碑附近,学校的老师说,由于离得远,我们再也没有给抬过水。炒菜、做饭都是这对老人亲自干的。我们亲眼目睹了他们做饭、吃饭、上厕所,甚至林夫人缝补衣服的过程,我们惊叹他们与常人一样。他们对家里的一切太熟悉了,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去找,路上会有什么障碍,全都一清二楚。

我们以为林先生这样的家庭,村子里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但林先生有儿子,村委会就没有安排。像中国无数个家庭一样,这对老人接受的只能是家庭式养老。三个儿子每年供给林先生夫妇及老母1200斤粮食。此外,儿子不定期给点零花钱。有时闺女也常过来看看。当被问及这些钱物是否够用时,林先生回答“还行”,但林先生的老伴有点不满意。第二次访谈时,谈及他们的生活,郑桂荣老人流下了眼泪,并表示对儿子们的孝顺不满意。而林先生很快制止住了她。家丑不可外扬。从家里的一切我们知道,他们俩的生活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状态,仅可温饱而已。林先生说,他们每年照常要交纳公粮以及集体的各种提留。对于这样不能从事生产的盲残老人,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俩的眼眶里不禁湿润起来。

大量的田野作业告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盲艺人在失去生计时往往靠沿街打卦、算命为生。我们试着就这个问题探询林先生。他表现得很谨慎,否定自己从事过这类迷信活动。事实上,他的确从事过这类活动。近几年我不大清楚,但有个村民跟我们说,前些年曾见过他走村串巷,摇铃振板。此外,当地人都平静地看待他给人算命,不过现在的民众对命相也是半信半疑。但不相信的人也能以宽容态度对待他们,并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断绝残疾人的生路。好歹,林先生夫妇俩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真心祝愿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我们试着在过去的岁月里寻找线索以破译林先生为什么守口如瓶。四清时期,文革时期,破四旧,显然他们遭受过批斗,接受过“再教育”,甚至传统的书目都不叫说了,因为那是宣传封建思想。必须改说些如《新儿女英雄传》、《战上海》一类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现代新书。尽管我们一开始就说明了来意,但他还是存有余悸。可以理解他的顾虑,便没有再探问下去。等到第二次对他进行访谈时,遇到他正出门摇卦算命,他才承认。当被问及原因,他说,第一次对我们不熟悉,对一个不明来路的人讲这种迷信事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摇卦算命,民间称之为“金生意”。这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失去市场时,传承人所做出的一种无奈的生存抉择与文化适应。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给两位老人拍照的时候,东面的邻居爬上平房顶,说“二叔,您两口子又照结婚照啦”。叔侄(不是亲叔侄关系)之间开玩笑在这一带极为平常。林先生答:“小色孩(私生子、私孩子)!又结婚了。”林先生在邻居中很有口碑,也可看出他的邻里和睦关系。

四、尾声中的一抹夕阳

在访谈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想重睹林先生当年的演艺风采,并聆听他动人心魄的唱辞,如:“黄风头,黑风尾,黄风黑风拧成绳,刮得地球乱鼓涌(震动)”。

在我们的一再请求下,林先生欣然爬到柜顶上取下家什。在院子里,他娴熟地拾掇乐器,鼓架上结满了蜘蛛网,响板也锈迹斑斑,已无旧时光泽。弦子响了,板儿响了,鼓也响了,伴随着林先生的演唱,鼓上的尘土在飞扬。林先生很激动,我们也很激动,这毕竟是封鼓十多年后的金鼓再开。林先生仿佛忘记了眼前的状态,回到过去的艺术世界里去了。

“林先生,还是不减当年。”

“不行了,老了。”

“孩子们没有愿意学的吗,这门手艺?”

“没有……”

“为什么?”

“学有啥用,不管吃不管穿。”

……

20世纪最后一年的1028日的下午,在返程的车上,林先生的说唱仿佛仍在我们的耳边萦绕。我国大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着平调丝弦大鼓相同的境况,应当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才是。

参考文献:

何晓昕、罗隽.风水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叶舒宪]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刘铁梁]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
   相关链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论坛在南宁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