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作者:刘俊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0 | 点击数:16561
 

4.村落规模的限制

这样,老刘店人通过仪式象征符号的创造、宽松的效力时限、巧妙的解释话语和特殊的记忆方式等“手段”,保证了本村的求雨仪式看起来总是成功的。此外,老刘店的求雨之所以在盘古山一带的众多村落里被认为是最为灵验的,还应该与其村落规模有关。按照民众的逻辑,真正完全无效的求雨几乎没有,因此求雨较为频繁、声势较为浩大的村子自然会给人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求雨最为灵验的名声自然会落在这种村落身上。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较大的村落规模作为保证。据老刘店求雨仪式的组织者介绍,一次求雨往往要花上两千多元,还愿的费用更多。这样的人力财力要求,对于老刘店这样一个拥有近1500人的村子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无非是一个人二斤芝麻钱”,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村子来说就会比较困难。盘古山一带的村落规模大都较小,如位于平原地带的唐河县东王集、毕店二乡,共有361个自然村,9万人(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37071),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250人;毗邻盘古山的以平原为主的泌阳县陈庄、高店二乡,共有431个自然村,64万人(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47273),平均每个自然村不足150人;属于山区的桐柏县共有4650个自然村,36万人,平均每个自然村不足80人(桐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51)。据笔者观察,当地山村多为几十人甚至只有一两户,平原村落人口多在200600人之间,1000人以上的村子就比较少了,而1500人以上的村子相当罕见。那些小的村子,求雨一般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举行,然而这又增加了组织的难度;另一种办法就是依附于一个大的村落,就像老刘店求雨时附近村子的人跟随着上山求雨一样。相对来说,老刘店村的人口规模就相当可观了,它虽不是当地最大的村子,但至少有能力频繁举行盛大的求雨仪式,这应该是其成为求雨最为“灵验”的村落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关于老刘店是盘古爷的老家这一说法,也可能是在老刘店求雨名声远扬之后出现的附会之说。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老刘店村求雨仪式过程的描述,力图揭示其求雨“灵验”背后的文化因素。老刘店求雨的“神话”,是村民对仪式象征符号的创造、较为宽松的效力时限、关于求雨失败的解释话语、村民特殊的记忆方式等文化因素共同建构出来的。仪式中的奇异现象使求雨人初步“验证”了求雨的有效性;相对宽松的效力时间使大多数情况下求雨都能够获得“成功”; 求雨的失败则可以从仪式措施中寻找到有力的借口;特别“灵验”的求雨经历在村民的集体记忆中得到强化,扩大了人们对其求雨“灵验”性的印象。这样,老刘店的求雨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客观方面,盘古山一带普遍较小的村落规模制约了大部分村落的求雨能力,这也是老刘店得以脱颖而出,成为求雨“最灵验”的村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民众总有办法使他们的神灵膜拜看起来是“有效”的,使他们信仰的神灵看起来是“灵验”的。不然关于神的信仰就会失去说服力,膜拜也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膜拜神灵的仪式被民众一再重复着,关于膜拜灵验的传说也被一再创造和讲述着,正是这些“自我证明”式的仪式实践,以及与仪式有关的话语本身不断地“生产”着人们对于神灵“灵验”的信仰,进而推动着神灵信仰的地方性传承。

参考文献: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泌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泌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安德明.天人之际的非常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唐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唐河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桐柏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桐柏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凤兰]舞龙文化探析
下一条: ·[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相关链接
·[陈杰]魏晋南北朝隋唐道教对盘古神话的吸纳·[洪恺悦]灵验传说与神格裂变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陈杰]盘古神话的生成:本土化与地方化的结合
·[黄景春 陈杰]盘古神话辨析:以古代文献为中心·[田丽]观音灵验故事建构下的信俗空间及仪式实践
·[陈小锋]雨水与“灵验”的建构·[华智亚]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彭牧]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
·[杨德睿 王建章]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王宪昭]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徐炳田]灵验叙事中的身体经验·[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之法则·[林安宁]壮族《麽经》盘古神话母题研究
·[吴重庆]信则有,不信则无·[徐华龙]盘古地图、比较及其价值
·[曾祥委]盘古之魂葬花都·中国盘古王文化高峰论坛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