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记者随民间社团组织———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来到湖南省凤凰县三拱桥小学,在那里观摩了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剪纸、刺绣、接龙、敲苗鼓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这是“天下溪”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组织的一场乡土教材开发与推广现场观摩会,场面活泼热烈、生动有趣。
湘西州是连接我国东中部与西南部的过渡地区,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使其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内容丰富。2004年,湘西州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区”。目前州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11个,省级项目有22个,州级项目44个。面对本土的优良传统文化,一些青少年却不屑一顾,而对外来文化却接受得很快的现实,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教育?经过调研,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开发、推广乡土教材,十分必要并行之有效。据天下溪乡土教材项目干事王小平介绍,2006年9月,湘西的乡土教材立项。在走访了当地的山寨、小学及有关专家学者后,2007年4月,确定由湘西州教育科研院与天下溪合作,组织州内的9所小学教师共同编写,2007年12月教材出版。在系统地培训相关教师后,首先在参加编写教材的9所小学推广使用,随后,将在全州小学中推广。三拱桥小学就是首批使用教材的先行者。这本题目为《美丽的湘西我的家》的乡土教材,课程包括地域历史、民俗服饰、童谣歌舞等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尤其在内容设计中强调参与性、互动性,引起小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当我们在现场看到孩子们在歌声和活动中,兴致盎然地传承着民族民间文化时,十分欣慰。对此,一所参加编写教材的学校———龙山县靛房小学的王维春校长说:“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开课后,我校真的变了,学生们的心更灵了,手更巧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建设家乡的决心也更大了!”
全国第三届乡土教材研讨会是在凤凰县城的箭道坪小学召开的。会上,来自各地的学者、专家,就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政策要求、中国乡土教材发展现状等内容,各抒己见。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形象地比喻说:乡土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保持特色的“根”。要留住“根”,就要做乡土教材的挖掘、编写、推广工作,否则“根”就断了、丢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刘建在介绍国家教改中的三级课程管理时说:缺乏乡土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对于乡土教材工作中存在的各种挑战,首师大教育学院教授田汉族说,首先是考试与升学的关系。由于乡土教材不在统考范围,所以一些学校不愿开课,一些家长和学生不愿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项目总干事郝冰直言不讳:“在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现实情况下,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如何鼓励教师更有效地参与?乡土教材如何与三级课程更好地结合?地方财政是否有能力为乡土教材买单?等等。尽管开展的活动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因其意义所在,我们会乐观地面对,一路走下去。同时希望并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见识、有才华的人士投入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2008-12-17 00:14:2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