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孙天胜]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伤害
  作者:孙天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6 | 点击数:11365
 

再一方面,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有时会对民间文化造成不自觉的伤害。云南省文联的孙敏曾举过一个典型的例子。一次,数百游人来到云南中部的一个彝族村寨,参与他们传统的狂欢节。彝族男人们扮成原始荒蛮的样子,迎请火神,为全寨驱除污秽。他们对火神的态度是虔诚的,对远来的游客也十分热情,认为不过是让客人与他们一道体验与神灵的交流,可游客们并没有对火神的这份虔敬,他们似乎只是冲着那赤裸的、用树叶、笋壳和野果装饰的身体而来。好客的当地人按传统的规矩,让几百客人在自己世世代代钻木取火的大树下大嚼了一顿,热闹过后,客人们满意地走了,可却给村民们留下了难解的困惑:他们把与神灵间仅存的隐秘公之于众,却未能保持住传统的尊严。这对他们淳朴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显然,由于大量游客的介入,古老的祭祀的目的发生了变化,那些主持祭祀的人成了“表演者”,村民们则成了局外人、旁观者,成了供游客拍照的对象,神圣的宗教仪式变成了廉价的搞笑和逗乐。(孙敏,2002) 这势必造成游客对民间文化内核的错误解读。长此以往,真正的民族文化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2.迎合消费需求,手工艺品艺术价值降低,人文气息淡化

民间工艺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件典型的工艺品就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缩影,让人从中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况。因此,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几乎是游客购物中的首选。在大量游客到来之前,手工艺品的生产虽然在传承中也有变异,但那是传承中的自然变异,仍是地域文化或民族艺术的地道的表现形式。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游客的涌入,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大量假冒伪劣的工艺品充斥街头。一方面,旅游者远道而来,一般对此难辨真假,因为他们对产生这种工艺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游客们又大多希望买到既廉价又有异族情调的工艺品。而作为手工艺品的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销售出去,就千方百计去迎合、满足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不惜改变传统工艺的风格和形式,改变制作技术、使用材料和应有的质量,同时将一些与传统不协调的东西植入其中,这就改变了原有内含的某些宗教和礼仪的意义。林越英指出,到云南的游客,多喜欢购买东巴艺术家和纳西族艺术家制作的当代东巴书画作品,因为东巴文化有“世界上惟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和“人类文化史观”的美誉。可旅游市场随之就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的作品,游客不知真假地买回了家,无疑损害了东巴文化的声誉。(林越英,1999:78-79)

再以贵州的傩舞面具为例。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黔东傩戏,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是一种驱鬼逐疫、祀神娱神的仪式。傩戏要戴傩面,这种面具集神、鬼、人于一体,加以夸张、变形,突出气质、性格,在雕刻、绘制中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形态生动传神,显示出原始神秘的宗教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现在的傩面已今不如昔。为什么呢?因为在以前,傩舞面具的雕刻家是傩舞的信仰中人,他自知这些东西要用来祭神,与神灵相沟通,个人也是仪式的参与者,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十分虔诚。制作前先要净手、焚香,让神赋予自己力量,带有一种敬畏恐惧的心态。傩具的使用者、购买者也都怀着一种对制作者的信任,认为用他制作的傩具,会更好地与神灵沟通。他们这种对制作者的期待,更感染了制作者,使他时刻都怀着神圣的感情,战战兢兢地去做,其作品即使出售也是作为傩具使用,也是祭神的一部分,他不敢欺神。所以作品能呈现出神秘、荒诞和恐惧的艺术境界。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在已经能大批接待旅游者的铜仁、德江等地,为了迎合旅游者追求神奇、时尚的现代审美心理(他们不是用来祭神,而是准备回去挂在墙上欣赏,或者作为独特的礼品送人),他在制作时想到的很可能就是卖一个好的价钱。这样一来,他对神的畏惧荡然无存,当初那种神秘、荒诞和令人恐惧的感染力便不复存在。艺术本是人类感觉的自然流露,刻意追求都不行,何况连刻意追求的心境都没有了呢。

3.物质民俗被同化,文化的多样性逐渐丧失

少数民族服饰是吸引游客的一类重要旅游资源,那异彩纷呈的不同民族的服饰,记载着各民族文化演进的历史,是他们物质民俗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旅游业开发的初期,原始的文化生态还没有遭到破坏,游客尚能欣赏到地道的民族传统服饰,可随着一批又一批游人的相继进入,在外来游人时髦服饰的影响下,再加之现代文明多渠道的冲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自己本民族的服饰,传统的民族服饰正逐渐被各式各样的牛仔服、健美裤、夹克衫、西装和高跟鞋取代。有些在旅游点工作的男女青年,只是把本民族服饰当工作服一样对待,只在上班时穿着,下班后马上换上了汉族的时髦服饰。

作为同是物质民俗的民居也有同样的命运。本来,由于民族传统和生存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居住习俗千差万别,壮族的干栏、傣家的竹楼、羌族的碉房、蒙古族的帐篷,是少数民族地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是区域文化差异的一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由于旅游开发的影响,旅游引致的外来文化观念的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正逐渐消失,被内地汉式砖木结构的平房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所取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的原因与保护对策
下一条: ·[陈敏捷]英美儿童文学市场上的民间故事及其改编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徐麦]“地方”感知:民俗旅游研究新思路·[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