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凤兰]舞龙文化探析
  作者:黄凤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2 | 点击数:16449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舞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道具龙的制作与舞龙技艺,探讨舞龙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关键词] 舞龙习俗;舞龙文化;中华魂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3-0075-04 


几千年来,作为一种内涵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物,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民间崇龙、尊龙、爱龙,造就了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的龙文化,舞龙文化是其中最具声势、对民众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的舞龙已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习俗性活动,也是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直到今天,我国城乡各地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舞龙习俗。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还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华人居住区。

一、舞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舞龙文化最早源于祈龙求雨。龙本是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形象,是先民原始信仰的产物。我国早期文献《周易》、《山海经》、《左传》等,都有多处关于龙的记载,说明龙神话的传播在中国上古时期是很普遍的。尽管今天关于龙本源于何种动物还有很多争议,但是神话中龙的形象特征还是明确的:它是一种三栖动物:可潜于渊,可行于地,可飞于天。而其常住之所是深渊,其基本属性是“水物”,是主雨水的神物。龙的出行总是伴随着风雨,龙不在的地方即干旱。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应龙蓄水”,又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经常发生旱灾,祈雨活动是常有的事,龙是祈雨时的主要诉求对象之一。以龙作为偶像祈雨的活动很早就开始了。《山海经·大荒东经》已有这样的记载:“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淮南子·地形训》中也有“土龙致雨”的记载。所谓“土龙致雨”就是做成土质的龙像来求雨。

古人的祈雨仪式称为“雩”,其主要形式是舞蹈。《周礼·春官·司巫》说:“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尔雅·释训》将“舞”的本义解释为一种祭祀形式:“舞,号雩也。”郭璞注:“雩之祭,舞者吁嗟而请雨。”可见,舞雩就是边舞边喊的一种祈雨方式。先秦文献没有关于舞龙祈雨的明确记载,至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则记录了舞龙祈雨的情形:四季的祭祀都在水日,用洁土做成一只大龙、数只小龙,龙的颜色与小龙的数量随季节而不同,舞龙所用人的年龄也随季节变换:春季做大苍龙一个、小龙七个,“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初夏做大赤龙一个、小龙六个,“壮者七人,皆斋三日,服赤衣而舞。”季夏做大黄龙一个、小龙四个,“丈夫五人,皆斋三日,服黄衣而舞之。”秋季做大白龙一个、小龙八个,“鳏者九人,皆斋三日,服白衣而舞之”。冬季做大黑龙一个、小龙五个,“老者六人,皆斋三日,衣黑衣而舞之”。其中有明确的“舞龙”的用语:“冬舞龙六日”。不过“舞龙”也好,“舞之”也好,都没有明确是面对着龙而舞,还是持龙而舞。据文中大龙长五丈到九丈不等、小龙长三四丈的情况来看,应该是面对着龙而舞,因为很大的土龙是无法一人一只持在手中来舞的。

舞龙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表演活动,其最早文字记载是汉代的“鱼龙”之戏。《汉书·西域传》记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鱼龙”说:

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

按颜师古的说法,鱼龙之戏是一种杂技兼舞蹈的表演活动,先由人装扮成一种怪兽,在庭园里嬉戏;然后变化成鱼,进入殿前的水中,嬉水喷雾;然后变化成黄龙,出水,再到庭院里嬉戏。张衡在《西京赋》里也生动地描写这种舞龙表演:“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蝹蝹。”另外,在沂南古画像石上也刻有汉代艺人扮演的“鱼龙曼衍”之戏,有鱼舞和戏龙。曼衍也是一种巨型怪兽,曼衍之戏也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兽的舞蹈。后世将“鱼龙曼衍”并称。

“鱼龙曼衍”之戏一直传承到隋唐时期。唐代之后,这种游戏的完整套路失传了,只有局部的表演技艺流传下来。后世的舞龙、舞狮等表演应是由“鱼龙曼衍”之戏传承、演化而来。

现在舞龙又称为“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龙与灯是何时结合在一起的呢?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时已经有了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而且此时龙灯的做法与舞法现在仍有。

综上所述,舞龙源于上古的祈龙求雨,到汉代,成为一种大型的娱乐欢庆节目,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日欢庆习俗,宋代已经有了成熟的耍龙灯活动。此后舞龙活动传承不衰,种类技法渐呈繁复高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育]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下一条: ·[刘俊起]老刘店:一个求雨“神话”的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