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吉林省白山市太平乡天照应沟采录王贵德所述为12铺子鼓:
①开坛鼓(又叫开堂鼓)。②搭棚鼓。③山东鼓。请九郎。④过河鼓。九郎过天河,请天神。⑤开光鼓。给老祖宗开光。3人出场,一手拿铜盆,一手拿笔砚、官粉、香皂、手巾、镜子、木梳。给老祖宗开心光、眼光、耳光、鼻光、舌光。⑥跑天门圈子。4人演唱,先打小鼓,后打霸王鞭。先闯五门,回来到南天门点将,叫天兵天将下界赴宴。⑦接天神。要在院子里摆上一桌供,香主一家人及其亲戚朋友要一齐跪香。两个单鼓手,坐在板凳上唱。⑧跑亡魂圈子。到后半夜,接老家君。先为2人,后为4人,串着“走剪子股”,把老亡魂接来。⑨安座挂匾。4人下去2人。2人坐唱不打鼓,不拉腔唱,实际是一反一正地在叨咕,王贵德说,叫“割口剧”。内容丰富,段子较多。诸如:《孟姜女哭长城》、《李翠莲盘道》、《包文正错断阎查散》、《隋炀帝旱地拉船》、《白猿偷桃》、《劝石佛》等。这些段子由香主点唱,一般的香主都点前3个段子。⑩休丁香。这是必唱的段子。妇女们最喜欢听,百听不厌,一边听一边流泪,十分动情。{11}辞灶王(又叫勾灶王)。1人打鼓。{12}打刀送神。送天神、地神、老亡魂。祭毕送神时,掌坛者冠神冠,扎神裙,腰系铜铃,左右摇摆,读送神歌,请保佑太平。
单鼓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昔日的农民幻想通过烧香把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亡魂都请到家里来赴宴席,祈求他们保佑自家人丁兴旺,以后不要再回家打灾。这是昔日因为缺少科学知识的农民们消极求安的思想反映。最后由五道子神打刀(舞铡刀),赶走那些恋坛不走的闹灾的鬼怪。
三、太平鼓(单鼓)唱词《休丁香》、
《孟姜女》等的艺术价值。
文艺起源本来是多元的,鲁迅说:“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单鼓唱词中,确实含有许多有文学价值的唱段。
第十铺鼓是《休丁香》(《排张郎》),是必唱的“苦戏”。这是农村妇女百听不厌的段子。单鼓手们每唱一回,妇女们一齐哭一回。特别在唱丁香离家前嘱咐两个孩子金哥、金姐的那一段唱词是“扎心段”,很动情,很打心、碰心:
你后娘做饭你要去架火,你后娘坐下来你把烟装上。你后娘吃东西你别看嘴,你要领着兄弟去躲藏。你给你兄弟盛饭要盛八分碗,十个小孩吃饭九个好泡汤。尊玉姐你要把你兄弟拉扯成人,久后他是你的扶帮。衣服破了要自己补,别去叨叨你的后娘。叨叨你后娘来了气,拿起大棍打在你身上。你兄弟睡觉有个猫冷病,领着兄弟去看看星星和月亮。白天你领着兄弟上大街玩耍,千万别和人家孩子去打仗。人家打你别动手,人家骂你别还腔。
这里,字字句句都充满着母爱,即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深深感动。
单鼓词,同民间故事一样,绝大多数是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的,既有“超现实的夸张”,又有“天马行空式”的幻想,如《孟姜女送寒衫》一段唱:
孟姜女哭得酩酊大醉,只哭得上方不得安。只哭得二十八宿眼落泪,只把金花娘娘哭下西天。金花娘娘走得快,就地生风起云端。将把孟姜女度在云头上,海东来到海西边。止住云头落去尾,把孟姜女放在地平川。
单鼓《隋炀帝旱地拉船》的唱段,表现出极大的艺术夸张、充分的想像。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和暴君。《隋炀帝旱地拉船》这个段子,深刻揭露了隋炀帝荒诞无耻、鱼肉人民、视人民如犬马、随心所欲地玩弄青年男女的罪恶行径。说他出游,“旱路水路他不走,逼迫黎民挖阳沟。阳沟挖了几百里,倒上糜子和香油”,有人问:撒糜子和油为哪般,杨广说:“旱地拉船也滑溜。”下令五百个童男童女,脱下重衣带兜肚为他拉纤,哪个不脱皮鞭抽。童男拉纤往前走,女子拉纤在后头,龙舟慢慢往前走。杨广船上哈哈笑,宝剑一落红绠断,童男童女滚上球。男人压在女人身上,又是恨来又是羞,杨广船上拍手笑,文武百官不敢抬头。他还下令所过州县的居民为之献食美味佳肴,吃不完就地埋掉。广大人民咒骂他早早死掉。为此,作者又通过奇特的想像,高度的夸张:
隋炀帝这里晏了驾,以后转生一条牛。这牛落在庄稼人手,不是鞭打就是棍子抽。赶到老了不中用,送到回回馆里大抹头。牛皮鞔鼓常常打,万岁爷封他个定经侯。牛肉挑着长街卖,一块一块上秤钩。零碎骨头全不要,倒在门外大阳沟。那边来帮叫花子,上了阳沟拣了一大兜。兜了一大兜回家去,挑来挑去把骰子凑。凑了三个骰子一般大,四面六棱把眼抠。钻上个二来对着五,钻上个幺来对着六。钻上个三来对着四,当中对着大眼猴。要看黑点墨水抹,要看红点银珠钩。这副骰子耍钱人买了去,搞上骰子局把红抽。那个下上三元五,那个下上五元六。这个掷了个二三四,那个掷上四五六。这个把钱输了去,抓起骰子吹起杨广的血骨头。
作者用一系列故事情节,叙述了这个可恨的浪子和暴君的可耻下场,以解人民心头之炽烈仇恨。在这里,作者生动的形象化的描述那么富有情趣,实在让人惊奇叹绝。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一书中说:“想像,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本段唱词足以说明民间艺人高超的创造力。
解放后,祭祖驱疫的“单鼓”不再出演了,但是单鼓这个歌舞形式在不同时期曾多次被改造利用。《辽宁日报》也发过《太平鼓声响山乡》的消息。太平鼓即单鼓,虽然不是满族所独有,但媒体也总是以满族角度去宣传。在世界兴起“满学热”的今天,更应该重视研究太平鼓,使它重开文艺新花。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