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以《射雕英雄传》郭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1-27 | 点击数:13204
 
 
对照模式是民间文学中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但是,作为精英文化的作家文学,如果一味照搬民间文学模式,把一种简单的结构形式拿来反复使用,也一定会变得面目可憎。
为了避免特定模式的简单重复,金庸小说始终在寻求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刘再复所谓的“性格的二重组合”——呈现为一种渐变的、“复杂”的、或者是模糊的状态。金庸小说的人物配置始终个性鲜明,体现着浓烈的民间色彩。在对照模式的应用上,他采用了“有限变异”的方式,通过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的内外对照,不断变换对照技巧。
如果我们把整个的金庸武侠小说当作一个整体来看,那么,这种人物设置的对照(对立)模式在金庸的小说中,并不局限于一个层次或角度,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以“两兄弟型故事”(民间文学中的两兄弟型故事,一般都将哥哥设为反面角色,将弟弟设为正面角色)的对照模式而言,在郭靖/杨康这一对矛盾之外,还有陈家洛/乾隆皇帝、张无忌/宋青书、石破天/石中玉等许多相似的矛盾关系。
在这些“两兄弟型”的矛盾体中,作为人物品性的对照(对立)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即“正直善良/邪恶奸诈”;而且,在金庸小说中,这一组矛盾显然可以明确地对应于另一组对照(对立)的成长模式:即“历经磨难的少年/纨绔少年”。
如果写成公式,可以这样来表达:
历经磨难的少年:正直善良 / 纨绔少年:邪恶奸诈
这一公式在金庸小说中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变的。它与金庸的主观意志,比如,固有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等文化积淀有必然联系。
 
在这一公式的前提之下,若只以反面人物的成长环境而言,杨康的成长环境与宋青书的成长环境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宋青书的成长环境又与石中玉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杨康生长于污浊的帝王之家,是邪恶之家开出的邪恶之花;而宋青书却是成长于光明正大的武当世家,是名门正派培养出来的遗传变体;石中玉则是游走于玄素庄、雪山派、长乐帮等或正或邪的武林派别之间的天然恶少,看不出其与生长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英雄少年/邪恶之家开出的邪恶之花 // 英雄少年/名门正派培养出来的遗传变体// 英雄少年/游走于正邪武林派别之间的天然恶少
金庸只是改变了其中的一个因子,比如反面形象及其生长环境之间的联系方式,就能生出许多的新的变化。
当然,这一公式还可以根据变化因子的不同,生成其它更多的组合方式,因而这一公式是不稳定的、可变的。
 
由此可见,金庸小说人物配置的这种对照(对立)关系体现为一种既稳定,又可变异的“有限变异”模式。也就是说:
作为人物配置的对照关系是不变的,但其具体的对照方式却是可变的。
当然,在金庸小说中,除去这种兄弟品性的对立关系之外,更多的是兄弟品性的统一关系,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黑白无常、《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之类,但即使是这种统一关系,也可能在另一层面上构成另一种对照(对立),如黑白无常一黑一白的相貌就是一组鲜明的视觉对照。金庸小说人物配置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次的模型,我们很难在这篇文章中一网打尽,因为它与蒙古文学与比较文学研讨会无关,本文也就不再深入讨论了。

 
 


注释:
[1]
可参见施爱东:《金庸小说与民间文学》(香港《纯文学》,19987月)、《从史诗英雄到武林英豪——金庸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之一种》(《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英雄杀嫂——从“萧峰杀敏”看金庸小说对传统英雄母题的继承与改造》(《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武侠小说的民间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等相关文章。
[2]金庸在小说人物塑造中,对照模式的运用是自觉的,他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说:“《射雕》中的人物个性单纯,郭靖诚朴厚重、黄蓉机智狡狯,读者容易印象深刻。这是中国传统小说和戏剧的特征,但不免缺乏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大概由于人物性格单纯而情节热闹,所以《射雕》比较得到欢迎。”
[3]金庸:《射雕英雄传》,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99页。以下凡出自该著的引文均只引页码,不再详注出处。
[4]金庸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采访时说:“好像《射雕英雄传》,我写蒙古大漠,但是我以前蒙古一直都没去过,一直到1982年,我见了邓小平,他说你到中国去游历游历,希望到哪里去,我心里想《书剑恩仇录》写了新疆蒙古这些地方我从来没去,我没去的地方就去一下。”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50521/100520.shtml,CCTV面对面2005年05月20日周六新闻频道 晚20点10分播出)
[5]可参见白·特木尔巴根《<元朝秘史>写作过程考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本文原刊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下一条: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