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7-27 | 点击数:9145
 
摘要:体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是衡量这一文类创作成功与否的突出指标。而武侠小说乃至所有通俗小说的情节模式,是特定边界与特定规则前提下的优化选择。实际创作中的“自由创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有限变异”。
关键词:欢乐精神;边界;规则;优化选择;有限变异
 
   2004年4月,“首届大学生武侠文学奖”尘埃落定。笔者有幸恭列评委,先期进入了这些未来“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武侠世界。虽然他们“更加潜心于武侠各文类要素的提升,较为重视从故事、结构一直到语言文字的全方位的小说要素的营造,并注意形成具有特色的个人风格与武侠理念,形成了一种在整体上不同于港台新武侠的新的武侠风格。”[1] 但是,由于多数作者对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民间性”理解的不足,因而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可看性。这对于作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    武侠小说的欢乐精神
本文将要论述的“民间性”,主要是指表现在文学艺术形态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
欢乐精神是最自由的民间精神。“从人的生命本性的自然要求而言,对快乐和美好的要求要‘先于’对痛苦的认知要求,因而,‘欢乐精神’就成为文学的一种本质特征之一。”[2]现实生活中种种富于情趣的人际关系与偶然事件,通过艺术叙事,总能转换成为富于想象力的民间智慧,获得喜剧性的审美效果,从而表现出一种欢乐精神。
当现实的社会规范在江湖世界中被讽刺与调侃,当现实的紧张和焦虑被转化为艺术叙事中的“有惊无险”,当作为幻想替身的英雄主人公在江湖世界的艺术叙事中快意恩仇的时候,民众的情感世界尽情地释放着喜剧审美的欢乐。而武侠小说之所以广受欢迎,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欢乐精神。
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阅读功能,一个读者若是抱着哲学的目的来阅读文学作品,他可能选择鲁迅选择巴金选择深刻的现实主义,他绝不会选择作为通俗文学的武侠小说来作为自己的思想补剂。民间的精神世界不仅不负载精英思想,相反,它可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生产着世俗思想,因此,民间的艺术世界也相应地表现为对日常智慧,以及想象世界的戏剧性的世俗组合,它必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欢乐并予以艺术加工,生产和消费更多的、更纯粹的欢乐。它在本质上是与悲剧意识、终极关怀绝缘的,从而也就先天地决定了它与精英意识的不平行。
武侠小说之所以自清代以来大行于市,与这一时期武侠小说的民间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陈平原认为,“在唐代,豪侠小说纯为高雅的文人创作;在清代,侠义小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只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武侠小说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俗小说。而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小说类型之得到迅速发展,并对社会文化生活起重要作用,恰恰是在其成为真正意义的通俗小说以后。”[3]
通俗小说虽然不是直接的民间文学,但通俗小说有着浓厚的民间性,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通俗小说简单的思想负载,以及它在情节设置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程式化倾向,使它具有了最广泛的接受群体和最快捷的消费速度。
金庸小说的成功并不在于深刻的思想性(如果有,那也是副产品),反是与小说中大量引入的模式化的民间性成果有关,比如,具有戏谑功能的周伯通、桃谷六仙等福将形象,作为巧媳妇的黄蓉与作为傻女婿的郭靖的形象,具有浓郁史诗英雄特质的萧峰形象等等。而偏于悲剧色彩的《连城诀》、《白马啸西风》、《飞狐外传》等,就远不如其它一些具有欢乐精神的作品受欢迎。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届获奖的大学生武侠作品最大的不足就是民间性的缺失。《剑歌》(沧月)情节设置合理,写作手法老到,有悬念,有起伏,人物性格合乎情理,情节发展不落俗套,从传统创作理论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但是,从艺术想象和民间接受的角度来说,也没有多少吸引人的优点。沧月的小说语言非常精致,但雕琢痕迹过重;从她的另一篇比较枯燥的作品《东风破》[4]来看,她在很努力地挖掘和表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努力沉重地压迫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以致于影响到消费者的阅读速度。而消费速度正是欢乐精神在接受过程中的一种突出表征。
真正让我喜欢的作品是《傀儡戏》(李亮)。与《剑歌》相反,《傀儡戏》想象丰富,情节巧妙。武事中还带有神秘和宿命色彩,如延福翁的几次喝骂,最终都变成了谶语,而这一切又能很好地结合故事的发展来得以展现,跌宕的情节惊现于平淡的文字之中。在本次的决赛作品中,这是最富于民间智慧的一部,作者具有巧妙的编造故事的能力,但是也许作者为了能更深刻剖析人性,无法说服自己不把作品写成一部悲剧,小说中公羊海的性格转化过于突然,杀灭陈氏全族可说完全没有必要,于情于理说不通。
另外一部本该能够出彩的作品是《春风柳上原》(江南)。这部作品故事紧凑,张驰有度。但是,小说人物毫无斗争策略,尤其是南宫梦和月七娘,行事过于莽撞,像一群弱智的儿童在玩命打斗,偏偏英雄主人公柳上原又无法以自己的智慧驾驭这两个弱智,很难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民间斗争智慧所给予的欢乐。英雄人物的无智慧及其悲剧结局反映的是作者对于民间性的疏离。
武侠小说的读者,显然不是精英思想的受教育者,他们是欢乐精神的消费者。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最起码的事实,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家,几乎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先天地决定了它的消费本质,而不是时代精英思想的承载者。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英雄杀嫂
下一条: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相关链接
·[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
·[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罗浩]《笑傲江湖》的人物设置与游戏规则
·[施爱东]《寻梦环游记》的角色配置与游戏规则·[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刘晓峰]怪异与边界——对唐人小说中边界与秩序的个案分析·[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于富业 管仲]“我他边界的消失”·[李丽楠]地景传递社会记忆的机制研究
·[孙华月]以饕餮为代表的神兽在时下语境中的形象变化分析·[康丽]从“故事流”到“类型丛”:中国故事学研究的术语生产与视角转向
·[李容芳]傩仪的逻辑: 社会规则与村落日常秩序建构·[李向振]民间礼俗仪式中的人情再生产
·[施爱东]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深港边界“非遗”传承人:传世三百年鱼灯舞焕发生机
·[罗瑛]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李海云]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