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6 | 点击数:18428
 
江浙一带至今还盛行一种“三生三世苦夫妻”的说法,很可以用来支持洪淑苓的观点。这一说法把牛郎织女当成故事原点,传说牛郎星和织女星原来都是王母娘娘身边的近侍,两人日久生情,被王母娘娘察觉,罚到人间受苦。第一次他们转世为万喜良和孟姜女,第二次转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三次转世为许仙和白素贞。这一转世说继续敷衍,后来又有了“七生七世说”,另外几世的故事名气不大,略去不表。
《民俗周刊》18期曾载录了一个20世纪初的牛郎织女故事,开篇即声明:“相传牛郎的名字叫做山伯,织女叫做英台。”故事说牛郎织女是梁山伯祝英台死后升天变成的。玉皇大帝很同情他们的遭遇,许他们七昼七夜相会一次,不料他们没听清楚,以为是七月初七夜相会一次,这样,一年就只有一次机会了。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张华《博物志》:“旧说天河与海通”,于是,有人备好干粮,从海上乘浮槎而往,大约走了二十几天,茫茫忽忽,不分昼夜,来到一处,有城廓、有屋舍,“遥望室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者惊问:“何由至此?”乘槎者反问“此是何处?”牵牛者没让他上岸,叫他回去问四川的严君平。乘槎者回来后找到严君平,这才得知自己划到了天河边的“牵牛宿”。
乘槎者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室中多织妇”的“多”字。由此理解,织女并不是一位妇女的专名,而是多个妇女的通名。如此看来,天帝确实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让众多织女挨个下凡去执行一些特别任务。
“多织妇”的说法可以从许多文献,甚至从当代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中找到旁证。下面我们先查一查织女的家庭出身,再看看织女在天庭主管哪些职能部门,这样也许会有助于我们对“多织妇”的理解。
最权威的记载当然是《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两书均称织女为“天女孙也”。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天女的孙”,也可以是“天的女孙”。参照唐代司马贞《索隐》:“织女,天孙也。”唐代《开元占经》:“杜预曰:星占之织女,处女也,天孙女也。”可知织女是天帝的孙女。《荆楚岁时记》却独树一帜,把织女理解为“天帝外孙”。
与司马贞同时的张守节《正义》却说:“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宋代裴骃引《荆州占》:“织女,一名天女,天子女也。”《后汉书》:“织女,天之真女,流星出之,女主忧。”《晋书》:“织女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主瓜蓏丝帛珍宝。”如此说来,织女是天帝的女儿,主要分管瓜蓏丝帛珍宝等后勤工作。
关于织女在天庭的工作安排,还有其他几种说法。如《开元占经》“郗萌曰:织女一名东桥。”联系到牵牛的职务“天关”就是天上某一关口的守关小将,我们知道“东桥”就是天桥东边的一名管理人员。至于具体负责收过桥费呢,还是桥梁维修呢,或者别的什么呢,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了。如果天桥就是指鹊桥的话,那么织女就是管理喜鹊搭桥的,这样,牛郎织女七月七的鹊桥会,就有以权谋私的嫌疑了。该书又称“巫咸曰:织女,天水官也。”范宁认为这句话点明了织女是“汉滨女神”,也有人直接把她称为“天河水神”,也即管理天河河道的水利官员。
《荆楚岁时记》是最早提到织女芳名的:“《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收阴是不是与东桥一样,也是个职务名称,犹如“处长”“科长”,不得而知,但从“牵牛不与织女星直者,天下阴阳不和”一句看来,收阴很可能具有协调阴阳的功能,因而也不像本名。
在近现代搜集的民间文学中,织女的身世一样让人眼花缭乱。清末的湖南挽歌说织女姓张,叫“张七姐”,上海董永宝卷更是明确点出了织女名叫“芝云仙姑”,现在的西安市斗门镇还有人说织女“名叫玫芝”。2006年,山东大学叶涛教授带着几位研究生,对山东沂源县牛郎官庄做了一次地毯式的故事调查,发现光在这一个村庄,就有5种以上的说法:“a王母娘娘的外甥女或孙女;b王母娘娘的三女儿;c王母娘娘的七女儿;d王母娘娘的九女儿;e王母娘娘的小女儿(小女儿可能是七女儿,也可能是九女儿)。”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天仙配》讲的是七仙女和董永,《天河配》讲的是老九和牛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下一条: ·[施爱东]英雄杀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曹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媒人形象分析·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