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6 | 点击数:18160
 
1928年,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ABC》中,把牛郎织女故事界定为“现所存最完整而且有趣味的星神话”,指出早期的“牵牛”和“织女”只是两个星座的名称,并没有恋爱的意思,推测牛郎织女故事的形成大约是在汉代初年。
后人在此基础上做了许多文献梳理工作,王孝廉甚至把牛郎织女正式开始恋爱的时间具体在东汉末到三国的一百多年间。因为只有当“牵牛”由“祭祀用的牛”进化成了“牵牛的男人”时,他与织女才有擦出爱情火花的可能,而这头牛迟至班固时期才算完成了这一进化。
织女就不同了,这个星座很早就获得了“天女”的身份,具备了恋爱条件,因此织女很早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对象。
当牵牛还只是一头牛的时候,谁也无法预料它是否有一天会进化成人,而且即使进化为人,也不能保证一定能攀上织女。事态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云梦睡虎地秦墓《日书》竹简即记载了这一结果:“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即使牵牛最终获得了人形,也只是一个神阶很低的小神,一个靠借别人的钱,或者靠偷女人的衣服才能娶上媳妇的穷小子。如此,在牛郎之外,织女还曾有过另外几段婚姻也就不奇怪了。
织女在汉末文人的想象中是高贵而美丽的。后汉蔡邕《协初赋》如此描述了织女的容貌:“立若碧山亭亭竖,动若翡翠奋其羽。众色燎照,视之无主,面若明月,辉似朝日,色若莲葩,肌如凝蜜。”如此艳丽的女子,自然是男人们很好的恋爱对象。西汉焦赣《易林·中孚》就设有这么一卦:“久鳏无偶,思配织女,求其非望,自令寡处。”尚秉和《焦氏易林注》解释其意思为:“言织女为天孙,不能求也。”
蔡邕的学生阮瑀大概是受了老师咏美诗的触动,也做了一首《止欲赋》,表达他对织女的殷殷相思,甚至希望能在梦中与织女幽会一把:“悲织女之独勤,还伏枕以求寐,庶通梦而交神,神惚怳而难遇,思交错以缤纷,遂终夜而靡见。”想来织女的追“星”族定然不少,类似蔡邕、阮瑀这样的才子咏美诗比比皆是,曹丕曹植兄弟都曾以歌咏表达他们对于织女的爱慕,这里不再枚举。
焦赣思配织女无望,不代表其他自以为是的男人没这个色胆。再漂亮的天鹅,也终于要被一个或一些癞蛤蟆给吃掉。《淮南子·俶真训》即说,有一个“真人”,能够“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宓妃是洛水女神,也算超女,有很多铁杆粉丝,屈原在《离骚》中就说自己曾经“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既然这位真人以宓妃为妾而以织女为妻,可见织女在仙界的地位明显高于洛水女神。
后来,东汉王逸在《九思·守志》中模拟屈原的口吻,也声称自己和织女结了婚:“说兮骑龙,与织女兮合婚。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看来王逸并不知道《淮南子》已经把织女许配给了真人,否则就不会贸然“与织女兮合婚”。既夺了真人之妻,还奢望真人开着宝马带他四处兜风。
《开元占经》说织女是“天之贵女”。可是,贵女虽然贵为皇亲,在婚姻问题上却没有一点自主权。据宝颜堂秘笈本《荆楚岁时记》:“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礼,久不还,被驱在营室中。”许多学者认为这则记载体现了“统治阶级对穷苦人民的压迫”。此说恐怕证据不足,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说明牵牛是“没钱还”,也可能牵牛就是赖着“不肯还”呢?可怜的是织女,无论谁对谁错,她夹在中间都左右为难。
茅盾还引了《荆楚岁时记》中的另外一则故事,可以看出织女确实值得同情:“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但这条材料未见于现存诸本《荆楚岁时记》,不知茅盾是从哪里翻出来的。这一说法虽然不知始出何书,但在宋明两代影响不小,甚至今天的民间故事中还有这么讲的。宋代张耒写了一首《七夕歌》,不仅未对织女表示同情,反而冷嘲热讽了一番:“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见,七月七日桥边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下一条: ·[施爱东]英雄杀嫂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