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吴真]科技手段对村落祭祀演剧形式的重构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6 | 点击数:14490
 

电唱大戏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潮汕人也称为“哑狗戏”、“配音戏”,因其用录音代替乐队伴奏与人声演唱而名。①由于多数民间戏曲团体没有在所在地的文化管理部门登记,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潮汕地区目前存在多少电唱大戏戏班。根据“戏中”(戏曲演出中介,经纪人)林松广(下文称L)②提供的戏中们公认的数字,福建漳州市诏安县目前有49个电唱大戏戏班。再加上福建云霄、东山、广东的潮州、澄海等地,目前在潮汕地区演出的电唱大戏戏班数量当在80个左右。

福建省诏安县白洋乡洋边村村民沈木钦,被认为是电唱大戏首创者。他原来是电唱纸影③潮剧团团长,1984年创办了“怡香纸影班”,采用“电声”(放录音)代替人唱。④1994年他投资了数万元,在村里及周边地区收罗了30名潮剧演员,创办了“诏安新怡香潮剧团”,独家推出“电声潮剧”。⑤1999年前后,电唱大戏戏班数量猛然上升,至2004年,沈的家乡——诏安县白洋乡洋边村已有20班电唱大戏。

每年农历正月、二月和七月、八月,是潮汕地区迎神赛会与“老爷生”(神诞)的黄金时间,电唱大戏也多于这段时间被邀请至村落演出酬神的“老爷戏”(神功戏)。正是在此语境下,本文试图探讨,一种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演剧方式,如何进入传统村落的祭祀结构之中?

首创以录音代替乐队伴奏与人声演唱的不是潮汕地区的电唱大戏。新加坡和泰国的潮剧团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采用潮剧唱片演出某些剧目,①台湾1961年成立的歌仔戏剧团“拱乐社”,也曾经采用录音播唱的方式演出歌仔戏。1974年拱乐社宣布散班,这种演出方式也不再出现于歌仔戏界。②本文更为关注的是,以电唱代替人唱这样一种偶然性的演剧方式,是如何在潮汕地区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演剧新范式?电唱大戏近十年的盛行,背后是否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和社会力量作支撑?

一、省人省成本——电唱大戏盛行民间的经济核算

诏安“兴春香人戏电唱潮剧团”(下称X团)创办于1995年,2003年全年共演出196场次(以一天为一场)。2004年整个正月,该团连续演出30天。团长沈月生(下称X)③认为电唱戏班营业能有这么多演出机会,主要在于电唱大戏演出机制上“省人省成本”。

X团有32名成员,28人可以上台演出,其余4人为团长X、炊事员、管机(管理音响与幻灯)、管衣帽道具。人唱大戏(即潮剧团)的演员规模大致与电唱大戏相同,由于多了文武畔(潮剧术语,指乐队)的乐师,至少增加20人的编制。创办一班电唱大戏的前期投入大约要20万元,而潮剧人唱大戏投资至少要50万元投资,因为乐器无“假宝”,必须要高价购置好乐器,而且有经验乐师的工资比一般演员还要高。

以录音代替乐队伴奏与人声演唱,意义不止在于少了乐师,还使电唱大戏的戏棚可以缩短6米(文畔与武畔各3米)。X团自搭的戏棚一般宽12米~14米,深10米,遇到村落的老爷宫前空地不足,还可以缩小至宽8米。而潮剧大戏班的戏棚至少都要14米,X团长说,光是戏棚这一项,电唱大戏的成本每次就可省去500元左右。

成本低,戏金也必然相对低,电唱大戏的戏金只有民间潮剧人唱大戏的三分之一。业余潮剧团最低戏金是8000元,而电唱大戏的戏金自2000年以来一直稳定在一晚3000元以内,如果连演两晚以上,一般每晚2500元以内。

由于1999年之后诏安大量涌现电唱大戏戏班,竞争激烈,使行价有所下降,这使更多班主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成本中以演员工钱占最大比例,演员按演出场次拿钱,主角一晚50元,新手30元,一般演员40元。潮州各个潮剧戏班都没有这么低的工资,甚至连戏金收入低的纸影戏戏班,演员薪水也比电唱大戏的高(据L介绍一般一晚为70元左右)。澄海隆都镇南溪村戏中赵绍藩(下称Z)认为潮汕地区演出市场广大而电唱大戏戏班却大大少于福建诏安,便是潮汕人的工资高这个原因造成的。他经常在澄海接订戏的订单,但都放给诏安新兴的戏班去做。

二、科技手段对传统演剧方式的消解

1.导演角色的消解

1999年VCD影碟机在潮汕地区普及之前,电唱大戏的班主一般采用潮剧唱片排戏。那时S团长至少要花3天时间反复地听唱片,一边听,一边把自己从大班戏所学的舞台动作一一安到戏里面,同时还要想像场面调度,根据内容取场,取角,然后写出角色上下场的剧情总纲。根据这本大纲,全团演员合在一起排练。班主先讲解剧情梗概,要求每个演员听着唱片熟记自己的台词和动作,演员之间的配合则由班主来协调。这样一部新戏大概要排演20天左右。

1999年电唱大戏引进VCD影碟机后,排演周期缩短至5~7天。演员上下场,演员之间的配合及角色台词,全部可以由观摩影碟而获得直观提示。

如果说唱片阶段,电唱大戏的班主还部分充当了演剧中的导演一职,以自己对潮剧的理解重新诠释唱片中的戏文;那么在影碟阶段,导演的作用已经完全物化为影像了。在这里,“原版”影碟的导演艺术开始彰显。X团长承认,他会锁定几位出名的导演,专买他们执导的潮剧影碟,因为功力深厚的大班导演能够使场面生动活跃,使戏文增色不少。

每种技术手段的更新必然带来演剧范式的转移。1999年电唱戏班数量猛然上升的原因,是同年影碟机在戏班的普及,因为影碟使原来不具备潮剧专业水准的班主有可能组班演出。S团长承认,这使得像他这样大班戏(正宗潮剧团)出身的艺人多少有些失落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
下一条: ·[张金敏]徽州古建筑雕刻构件亟待保护
   相关链接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王添]网络民俗的灵韵重构·[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沈俐琴]慎终追远与仪式重构·[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晓杨 李文杰]胶东歇后语的文化基因解码与漫画式重构·[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
·[李翠含 张鹏 吕韶钧]制度逻辑理论下群众体育赛事治理场域的弹性重构研究·[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付晓丰]从技术祛魅到新民俗建构:中国婚礼摄影的现代实践与文化重构·[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