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西村真志叶]民间幻想故事的素材选择及其形成
  作者:(日)西村真志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6 | 点击数:15121
 

二、素材的形成

正如上述,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幻想故事的素材。而其中一些素材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获得更符合幻想故事的形式,成为幻想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

(一)程式化

就多数而言,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塑造传说形象的关键所在。为了塑造那些“不平常”的形象,讲述人倾向于避免程式化。假如要使用程式化形象塑造法,他们往往以个体为单位,塑造出广为人所知的形象(如“黑脸包公”)。而幻想故事中,程式化便是十分常见的素材塑造法之一。其素材非个性化或一般化的特点,由此得到进一步的表现。

1.程式化形象塑造

塑造程式化人物,至少需要经过两个步骤:一、有针对性地选择称谓;二、在这些称谓和特定形容词之间产生稳定的结合关系。为了考察幻想故事的程(1)单独刻画中心人物时,讲述人主要从外表特征着手。其中,男女青年的泛称和“美”、男性老年人和“白胡子”或“白发”之间的组合相当稳定。幻想故事的人物称谓和形容词的组合,基本上以一般逻辑为基础。像“白毛女”等违背一般逻辑的组合,基本上不存在。

(2)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被把握的称谓,主要在对比中突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对他们外表的关注相对较少。

(3)描写那些具有特定称号、职位的人物时,主要从他们的性格着手。至于这些特定的称号或职位固有的特性,很少被谈及。

通过以上组合模式,幻想故事中便出现诸如“漂亮的姑娘”(72.7%)、“英俊的小伙子”(40.3%)、“白胡子老人”(38.8%)、“坏哥哥”(23.5%)、“善良的弟弟”(14.7%)等程式化人物。对作为体裁的幻想故事而言,这些剧中人和他们的功能同样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值得注意的是,“白胡子(或白发)老人”在角色、功能、登场和退场方式等方面,显示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这种极为程式化的剧中人,赋予幻想故事十分重要的稳定性。

2.程式化人物组合

幻想故事的程式化特征,除了剧中人本身的属性,还渗透到了剧中人之间的关系中。归纳起来,幻想故事的剧中人之间往往存在如下几种组合模式:

(1)家庭成员。假如在故事开头要谈及主人公的家庭成员,讲述人通常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安排那些常见亲属称谓:如果双亲健在,他们的孩子往往是女儿或者是异常的儿子;单亲家庭中,父母和儿女首先在异性之间相结合。如果是同性组合,他们的儿女往往幼小;兄弟姐妹以同性组合为主。如果是异性组合,年长者便发挥出如同父母的作用。

(2)性别平衡。从总体上看,传说的讲述人倾向于把内容重点放在男性剧中人身上。“君臣”、“父子”、“师徒”等常见人物组合,建构传说的刚性世界。而在剧中人的组合上,幻想故事似乎追求一种性别平衡:幻想故事的小家庭主要由异性家属构成;假如主人公是无依无靠的年轻男性,他和女性之间的结合往往成为焦点;兄弟姐妹之间的同性组合,通常以其中一人的成婚或分离为转机失去平衡。直到最后,因反面人物或其他配角的消失,主人公和同性亲属之间的组合将彻底被解除。假如同性组合构成幻想故事的重点,叙事文本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传说色彩(如《浙江·五匹宝马》)。

3.关于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

作为程式化人物塑造法的一种形式,有些中国学者把幻想故事的剧中人“善的一定美,恶的一定丑”视为一种“公式”。①这便是所谓“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然而,仅从统计结果看,幻想故事的男女青年和女性配偶,首先和“美”产生稳定的组合关系,而他们和表示美好品德的形容词之间的组合并不突出。这一点,“姑娘”尤为明显。有些美丽善良的异类女性,为了主人公毫不犹豫地杀害自己的父亲(如《四川·金丝莲花》)。所谓百鸟衣型故事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不但欺骗皇帝,还下命令斩首。显然,只有从主人公的立场看,剧中人的美善或丑恶才能稳定地联系起来。亦即,美丽配偶对主人公及其亲属必须是善的,而对于主人公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恶。

正如丹麦民俗学者、文献学者奥尔里克(A.Olrik)所说,幻想故事是一种以主人公为中心的文学。②只要配偶的美貌能够满足主人公的需要,那么她未必兼备美丽的心灵。而仅就本文资料而言,这种情况远远多于一个人兼备美善或丑恶的情况。我们大概需要根据更多的资料,去重新检讨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是否作为原则而存在。

程式化,为讲述人提供一种既成的创造框架。在这种框架中,讲述人减轻压力,听众则遇到他们所熟悉的形象。与此同时,那些故事素材获得易于辨认的固定形式,为幻想故事赋予明确且稳定的特征。技术性需要、心理作用以及艺术效果,幻想故事的程式化形象塑造法,把三者兼容在其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华文]论典籍、诗文与传说的交错互动
下一条: ·[吴真]科技手段对村落祭祀演剧形式的重构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舒炎]黄帝和嫘祖:先蚕的正统性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唐璐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列入机制的挑战与治理选择·[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
·[何志清 刘玉珏]赣南采茶音乐创腔手法中的“主调选择”与“主题贯穿”·[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日]西村真志叶:《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李向振]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