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节日文化涉及节日的起源、仪式行为和内涵意义。中国的节日文化魅力不仅在于仪式行为的完整,而且在于内涵意义的庄严和丰富。内涵是节日文化的灵魂所在。离开了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单纯的形式往往会被现代的年轻人所不屑。继承节日文化,理解内涵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的数字观念分为奇偶,也代表着凶吉,它们直接和人们的生命相联系。节日大多集中在奇数月日中,主要是为了保卫生命、保卫自身。节日中热热闹闹的仪式意义和现在所见的表面形式正相反,行为是放松的,意义却是紧张严肃的。本文注意探讨传统节日形式和意义的悖反规律,从一个维度阐发了节日文化的内蕴。
[关键词] 数字观念;奇偶;吉凶转换
[中图分类号] K8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5-0036-05
节日的意义是什么?这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有一点,节日给单调重复的生活带来了节奏感,在平淡之中加进了色彩和激情,使人们的生存和劳作变得富有诗意,枯燥变成了兴趣。所以,节日是调节人生最美好的精神慰问品,是人类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就传统节日而言,都有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起源,它可能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义和感觉形成反差。现在的美好,可能是源自于一种恐惧;当代的浪漫,也可能源自于一种敬畏。它们最直接的催生理由只有一个,保卫生命,保卫人类。节日由此变得神圣而庄严。中国民族多,历史久远,节日繁多,仅一般日历上标明的各种纪念日、洋节日共有51个,这还没有算上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日是有其内容的,就是文化内涵。只有被身处其中的人深深认同其文化内涵的节日,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节日。限于学术眼界,本文没有能力讨论少数民族的节日,把政治性的纪念节日和只知其皮毛形式的洋节日也暂付阙如,仅以传统节日的文化性来讨论其起源与意义,以求凸现其文化内涵的一端。
一、奇偶数的观念与传统节日的形成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的生命力极其脆弱,认识能力也受到限制,只能从某些片面局部的经验中积累所谓知识。如果得到了某种重复性,就被认证为规律,这些规律就成为禁忌而规范人们的生活。某些节日的形成和这些禁忌认知有着某种联系,其中之一就是对于奇数的禁忌。
在粗知数字的时期,人们从月亮的圆缺了解到十二个月为一年的时间概念。但是,在数字的排列上,人们认同了偶数而忌讳奇数。对偶数的认同首先来自于人对自身的感受,人的肢体是对称的,两只手可以协同劳作,两条腿可以交替行走,两只眼睛可以看清楚事物,否则视为肢体不全,不全也就是畸形,畸形的生活能力大大减弱,人从最本质意义上对于不对偶的事物有了某种惧怕。其次人们从生活习惯中认同了对称,筷子成双可以夹起食物,双木为林,二人成家,生活的需要与繁衍都需要偶数。人们常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孤掌难鸣”,从身体和生活经验出发,把偶数和吉利、顺畅相联系,偶数也被称为吉数。在传统之中,喜庆之时所采用的数字,无论是成婚的日子,还是送礼的数字都要取偶数,称为好事成双。相反,不偶为奇,它和偶的吉利相反,是凶恶、坎坷的代词。不吉的观念同样来自于感觉,也是生活之中对于孤单、畸形不便利的总结。数有奇偶之分,偶数表示运气好,因而数又代表了人的命运。“李广不封缘数奇”,数奇则是不走运的另一种说法。
这一数字观念在古代漫长的时期是通行的,人们把它用在一年时间的排列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文化的现象,一方面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奇数六个偶数,奇奇相逢和偶偶相逢都成了节日。另一方面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集中在奇数上,它们分别是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月数日数奇奇相逢。一月又称正月,正月正是我们传统的大年初一,一直到初五都是正规的节日。三月三是沐浴节,接着就是清明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九月九是重阳节。十作为从头开始,已经是数字的结束,后面的也不被人们所重视。由此可见,热热闹闹的传统节日,恰恰是建立在不吉利的奇数之上,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我们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
二、奇数的观念与节日的内涵
作为传统中被重视的大的节日,不仅有序地排列在奇数之上,而且各有一套不成文的过节程序,本文推测这些节日是为了由凶转吉、克服奇数所带来的恶运而生成。这可以从它们充满了禁忌、祈求和保卫措施的活动程序之中得到印证。
过年是中国节日文化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仪式相当繁多。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送灶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就是说,过年的程序从这一天开始正式启动,二十三也取一个单数,从这一天开始,人们的生活实际就已经开始走向特殊的状态,为一个特定的时刻、时段进行认真的准备,这个特定的时刻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和日都是奇数的大年初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