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玛丽·艾伦·布朗]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作者:[美] 玛丽·艾伦·布朗   译者:李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2 | 点击数:19039
 

  [摘要]本文从“作为原始文学的民间文学”、“作家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和“作为相似艺术形式的民间文学和文学”三个方面,梳理了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源流、借用、影响等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质,评述了西方学者的有关理论观点。

  [关键词] 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文类

  [中图分类号] I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4-0087-05


  本百科全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大门,通往一片可能囊括世界上所有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领域的无边的天地。有趣的是,在孜孜不倦地探讨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这两个巨大领域之间关系的队伍中,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属于民间文学行列,这些人的本行是研究那些被称为民间文学的传统文化及其艺术过程的状况。他们尤其注重那些通过口头或者借助观察和模仿的方式而实现的过程。这些作品自然没有作者,通常是代代相传,且显示出既有延续性又有变化的特点——即稳定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揭示了其关注的问题及其感兴趣的领域,而在这许许多多研究的背后则隐藏着那个关于起源的老话题:思想观念源自何处?一些学者投身于有关艺术过程的研究中,另一些则致力于从作家文学作品中推断出相关的材料,为民间文学的宝藏添砖加瓦。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显示了各种各样定义方面的假设,尤其是围绕着民间文学的意义以及此概念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文学是什么,而关于民间文学的观点则众说纷纭,从“科学的”确切定义到更为宽泛松散的界定——认为它囊括所有的主题和符号。②许多诸如此类的特性描述对学术争论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有些人把民间文学当作与自我界定的作家文学不同的、能包罗万象的“他者”。这样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经不住跨学科的挑战的。

  尽管如此,这些探讨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学者们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也不会一成不变。如果研究文学的学者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作者和文本上,那么这种焦点本身就认同了其研究资料的艺术质量,其相关的阐释、意义和方法论也都随之而至。可是,对于强调表演和语境的民间文学家来说,他们特别关注的是艺术性——这也许是一个公认的更为文学化的基本假设。因此,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已经把目光投向那些可能经过作家(或者其他艺术家)加工的文学作品、原始资料、有时还有民俗作品。对民间文学进行识别将有助于揭示艺术过程、挖掘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化可利用资源。

  当作家和演讲家操作自己熟悉的形式和内容时,其交流的能力会有所增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受制于使用熟悉材料进行交流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些民俗收藏家同时也是富有创造力的作家,比如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左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等人,他们有意识地收集或者记录了自己文化背景下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其随后的写作中变成了举足轻重的核心部分。

  本书的编撰根据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一套基本假设:作为原始文学的民间文学;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作为相似艺术形式的民间文学与文学。

  1.作为原始文学的民间文学

  一部分学者对作为原始文学的民间文学特别感兴趣,尽管它以口头的形式存在,却出现在作家文学之前,而且是作家作品的基础。事实上,在规范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有时候可看到原始口头资料的书面版本——比如史诗《奥德赛》和《贝奥武甫》,以及歌谣《帕特里克·斯宾斯爵士》等。不过,这些例子不能明确地显示出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的区别,因为这些作品来自口头传说,又在主要为口头类型的框架中逐渐成型,并且通过口头传诵。因此,如果说民间文学和文学的不同是以传播方式和作者身份的定义为根据的话,那么这些作品应属于前者。

  有时我们可在进化中或者发展中的框架里看到口头和书面资料之间的关系。19世纪苏格兰的威廉·马瑟韦尔是古文物研究者,同时也是歌谣的收集者和编者、诗人。他的观点在许多18、19世纪评论者中颇有代表性,他认为“诗歌是人类表达思想的第一种手段。”为了进一步解释诗歌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这些早期文学作品的价值,他指出:

  恐怕没有哪项研究能像研读一个国家的古诗一样在短时间的潜心钻研之后变得那么令人陶醉,而且带着更可靠的优势、更有教益的结果。语言学家可由此了解该国的语言从最初形成到最近时期的各种发展阶段;哲学家可从最野蛮的时代追溯人类智慧的演变,直到更高级、完美的体现阶段;道德家可找到方法来确定不同的情形会对人的意见和判断带来什么影响;历史学家可得到这些久远的年代里、没有留下任何其他记录的古代时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风尚、恶习、行为方式、文学作品以及社会的内部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及其启示;有鉴赏力的人及批评家则会得到与其研究目标关系最密切的更多方面的原始资料,他们可借此做出更肯定的推断和归纳。

  对马瑟韦尔及其同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古诗歌出现在早期,也可能是后来文学发展的源头,因此它是人们重构历史的一种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艾利奥特·奥里恩]反“反‘民俗’”
下一条: ·[美]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