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剧剖析》第二章“戏剧的本质”,罗婉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6页。
[2]董每戡:《说剧·说“科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77页。
[3] 参拙文《论戏剧艺术的本质──角色扮演》,未刊稿。
[4] 冯沅君:《古剧说汇》,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73、77页。
[5] 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130页。
[6] 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8页。
[7] 《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4年版855页。
[8]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4册370、371页。以下所引《道藏》均据此版本。
[12]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37页。
[13]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11页。
[15]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上册,中华书局1953年版210页。
[16] 彭松、于平主编《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139页。
[18]参孙贻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校点本,1987年版,2954页。
[19]参拙文《论戏剧艺术的本质──角色扮演》,未刊。
[20]胡天成:《四川省重庆市巴县接龙区汉族的接龙阳戏》,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版158页。
[22] 胡天成:《四川省接龙阳戏接龙端公戏之二──接龙庆坛》,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年版243页。
[25] 详参拙著《傩戏艺术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61、132、244页。
[26]孙楷第:《近世戏曲的演唱形式出自傀儡戏影戏考》,载《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273页。
[28]吕文俊:《泉州提线木偶艺术初探》,载《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464页。
[29]参王爱群:《泉腔论》,载《南戏论集》351页;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4年版427页。
[30]陈纪联:《唐宋遗响,南戏支派──莆仙戏源流新探》,载《南戏论集》207页。
[31]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下卷),1987年内部铅印本10页。
[32] 孙楷第:《傀儡戏考原》,载《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232页。
[33]参罗锦堂:《论元人杂剧之分类》,载存萃学社编《宋元明清剧曲研究论丛》第一集,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79年版。
[3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