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5907
 
而阳戏,就是傀儡戏。清·同治江西《高安县志》:“阳戏,即傀儡戏也,用以酬神赛愿。”又道光湖北《宜春县志》:“保六畜,驱瘟疫,多演傀儡戏,俗谓之扬戏。”扬与阳,同音相通。接龙阳戏供奉的戏神有“田大哥”,与福建傀儡戏的戏神“田元帅”可能是一回事。细审其“内坛鼓棚的司鼓在必要时插言,代拜参兴”的演出特点,也与傀儡戏相似。[25]据此推测,接龙阳戏的前身,应是傀儡戏,其中“介”的用法,亦当源于傀儡戏。而傀儡戏中“介”的用法,可能是从祭祀仪式中借来的。
何以如此说呢?上文已述,古代礼仪中“介”是帮助主要客人宾行礼者,介者助也。傀儡戏中,“木偶人不能自动,故须以线提,以杖擎,由艺人耍弄之,使象真人活动之状。木偶人不能自语,故须另有人代之到达宣扬。”在肉傀儡中,艺人所擎者乃小儿而非木人,“然小儿之舞转,仍须地上人为之助。且不得有语,其赞导者另有人。”[26]这个代木偶(小儿)说话、助木偶(小儿)活动的人,与仪礼中的“介”的作用颇为相似。可以推测,早期傀儡戏剧本中,凡木偶操纵者的言行均可以“介”提示,说话人叙述故事以“白”提示。上引接龙阳戏剧本提供了旁证。
孙楷第先生曾判断,宋元以来戏文杂剧的演唱形式均源于傀儡戏影戏,拙著《傩戏艺术源流》作了若干补充。我们判断,早期戏文中“介”的用法,可能直接来自傀儡戏。下面,我们结合“介”的用法,对南戏与傀儡戏的相似之点再加分析。
《张协状元》第二出,有“末、净 呾出,净有介”的提示,钱南扬先生注谓:“‘ ’字不见字书,‘呾’本相呼声,见集韵,而后世却作‘歌唱’解。”[27]按泉州提线木偶也有“ 呾”,就是唱“啰哩嗹”。吕文俊先生介绍说:“泉州提线木偶演出前,先上相公爷‘踏棚’,要唱‘啰哩嗹’(即‘ 呾’)。”[28]梨园戏在正式演出前,由生角捧出“田元帅”,举行焚香、奠酒、膜拜等仪式,然后动锣鼓唱“啰哩嗹”。这种仪式,称“懒呾”,或“唱懒怛”。[29]显然,梨园戏的“懒呾”,泉州木偶戏的“ 呾”,与《张协状元》的“ 呾”都是一回事。
钱南扬先生《戏文概论》曾指出,福建莆仙戏、梨园戏与早期戏文非常接近。而莆仙戏的动作有许多是模仿傀儡戏的。“莆仙戏演出的身段动作恰似傀儡戏,……最突出的是靓妆,几乎是每一举手投足,皆为提线木偶之状。”[30]最可注意的是,莆仙戏中有“傀儡介”一词。《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介绍,莆仙戏中“生脚的‘拖鞋拉’、旦脚的‘蹀步’、靓装的‘挑步’、丑脚的‘七步遛’、末脚的‘三节弯’、老旦的‘三脚杖’、贴脚的‘魁斗吊’,尚有表达欢乐的‘雀脚步’、愤怒的‘双摇步’、悲哀的‘双掩面’、愉快的‘双伡肩’等,都叫做‘傀儡介’。”[31]
若戏曲术语“科”、“科范”来自道教仪式说成立,我们可推测戏曲中的科范动作必有源于道教仪式者。反向推之,今福建莆仙戏的表演,许多动作来自傀儡戏,我们亦可据此推测,“介”这一术语,可能直接来自傀儡戏。
    《张协状元》多以“有介”提示动作。《宋史·礼志》十四记册皇后仪式,“使者先入,曰‘有制’,主人再拜。”十七记“赐贡士宴”,“中使宣曰‘有敕’,在位者皆再拜讫。”二十记“御楼肆赦”仪式,在金鸡颁降敕书之后,通事舍人宣“‘有制’,百官皆拜”。二者之间的相似恐非偶然,而这正与傀儡戏演出时有宣赞提示动作相同。《宋史·礼志》二十二,记南宋时“金国使臣见辞”仪式,“用傀儡”,提示出宫廷仪礼与傀儡戏、南戏间的联系。
上文指出,在早期南戏中,“介”、“有介”与动词分离,是特殊需要时的提示。那么在傀儡戏中,“介”就完全是对木偶操纵者的提示,决不能省略。这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是不难想象的。《南词叙录》云:“南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顺口可歌而已。”孙楷第先生说:“南曲所以无宫调者,以南曲所用乐与傀儡戏清乐同,清乐本无宫调也。”又说:“南曲与清乐发生关系,乃以傀儡戏为媒介。”[32]这判断很有道理。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假如南戏的动作源于傀儡戏得以证实,那么孙先生的推断就得到了最好的补充。抄本《牧羊记》中,有两处最能说明南戏的表演动作从傀儡戏来的证据。第一处在第十五出末尾:
 
(众引外下)(丑)看了半本《牧羊记》,还不爽快,亦要看一出提吼。
 
“提吼”就是提线木偶。这里,“丑”在看到“众引外下”之后,说其就象是提线木偶的演出动作。第二处在十八出:
 
    (丑、副、老、末小番,旦、贴、胡女,净番官上,合唱)〔神仗儿〕悬丝傀儡,装模作样。前引后随,大家高声喝彩。活脱似,神仙降临凡界。齐看取,好诙谐;齐看取,好诙谐。
 
这个本子虽抄成于清代,却对“宋元旧篇”有相当多的保留,我们已将其收入《全元戏曲》。剧中两次提到南戏的演出动作与提线木偶相同,不会是巧合。
总之,上古礼仪中在宾主之间负责通传、助宾行礼的角色“介”,被傀儡戏借来,用作赞导式的提示。南宋戏文直接继承了傀儡戏中“介”的用法。当然,赞导的淡出、代言体的强化,使“介”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又由于北杂剧的影响,“科”、“介”终于相混,到了难以辨识的程度。然而南戏多用净、丑继承傀儡戏中“介”的用法,以及它所提示的动作乃是无情感色彩的呆板动作,再参以莆仙戏等地方戏剧种至今保留着傀儡戏的演出动作,或许可以说,我们的推测,虽不中,不远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UNESCO ‖ 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申报材料/推荐材料将于12月评审·[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
·[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