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2253
 
而阳戏,就是傀儡戏。清·同治江西《高安县志》:“阳戏,即傀儡戏也,用以酬神赛愿。”又道光湖北《宜春县志》:“保六畜,驱瘟疫,多演傀儡戏,俗谓之扬戏。”扬与阳,同音相通。接龙阳戏供奉的戏神有“田大哥”,与福建傀儡戏的戏神“田元帅”可能是一回事。细审其“内坛鼓棚的司鼓在必要时插言,代拜参兴”的演出特点,也与傀儡戏相似。[25]据此推测,接龙阳戏的前身,应是傀儡戏,其中“介”的用法,亦当源于傀儡戏。而傀儡戏中“介”的用法,可能是从祭祀仪式中借来的。
何以如此说呢?上文已述,古代礼仪中“介”是帮助主要客人宾行礼者,介者助也。傀儡戏中,“木偶人不能自动,故须以线提,以杖擎,由艺人耍弄之,使象真人活动之状。木偶人不能自语,故须另有人代之到达宣扬。”在肉傀儡中,艺人所擎者乃小儿而非木人,“然小儿之舞转,仍须地上人为之助。且不得有语,其赞导者另有人。”[26]这个代木偶(小儿)说话、助木偶(小儿)活动的人,与仪礼中的“介”的作用颇为相似。可以推测,早期傀儡戏剧本中,凡木偶操纵者的言行均可以“介”提示,说话人叙述故事以“白”提示。上引接龙阳戏剧本提供了旁证。
孙楷第先生曾判断,宋元以来戏文杂剧的演唱形式均源于傀儡戏影戏,拙著《傩戏艺术源流》作了若干补充。我们判断,早期戏文中“介”的用法,可能直接来自傀儡戏。下面,我们结合“介”的用法,对南戏与傀儡戏的相似之点再加分析。
《张协状元》第二出,有“末、净 呾出,净有介”的提示,钱南扬先生注谓:“‘ ’字不见字书,‘呾’本相呼声,见集韵,而后世却作‘歌唱’解。”[27]按泉州提线木偶也有“ 呾”,就是唱“啰哩嗹”。吕文俊先生介绍说:“泉州提线木偶演出前,先上相公爷‘踏棚’,要唱‘啰哩嗹’(即‘ 呾’)。”[28]梨园戏在正式演出前,由生角捧出“田元帅”,举行焚香、奠酒、膜拜等仪式,然后动锣鼓唱“啰哩嗹”。这种仪式,称“懒呾”,或“唱懒怛”。[29]显然,梨园戏的“懒呾”,泉州木偶戏的“ 呾”,与《张协状元》的“ 呾”都是一回事。
钱南扬先生《戏文概论》曾指出,福建莆仙戏、梨园戏与早期戏文非常接近。而莆仙戏的动作有许多是模仿傀儡戏的。“莆仙戏演出的身段动作恰似傀儡戏,……最突出的是靓妆,几乎是每一举手投足,皆为提线木偶之状。”[30]最可注意的是,莆仙戏中有“傀儡介”一词。《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介绍,莆仙戏中“生脚的‘拖鞋拉’、旦脚的‘蹀步’、靓装的‘挑步’、丑脚的‘七步遛’、末脚的‘三节弯’、老旦的‘三脚杖’、贴脚的‘魁斗吊’,尚有表达欢乐的‘雀脚步’、愤怒的‘双摇步’、悲哀的‘双掩面’、愉快的‘双伡肩’等,都叫做‘傀儡介’。”[31]
若戏曲术语“科”、“科范”来自道教仪式说成立,我们可推测戏曲中的科范动作必有源于道教仪式者。反向推之,今福建莆仙戏的表演,许多动作来自傀儡戏,我们亦可据此推测,“介”这一术语,可能直接来自傀儡戏。
    《张协状元》多以“有介”提示动作。《宋史·礼志》十四记册皇后仪式,“使者先入,曰‘有制’,主人再拜。”十七记“赐贡士宴”,“中使宣曰‘有敕’,在位者皆再拜讫。”二十记“御楼肆赦”仪式,在金鸡颁降敕书之后,通事舍人宣“‘有制’,百官皆拜”。二者之间的相似恐非偶然,而这正与傀儡戏演出时有宣赞提示动作相同。《宋史·礼志》二十二,记南宋时“金国使臣见辞”仪式,“用傀儡”,提示出宫廷仪礼与傀儡戏、南戏间的联系。
上文指出,在早期南戏中,“介”、“有介”与动词分离,是特殊需要时的提示。那么在傀儡戏中,“介”就完全是对木偶操纵者的提示,决不能省略。这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是不难想象的。《南词叙录》云:“南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顺口可歌而已。”孙楷第先生说:“南曲所以无宫调者,以南曲所用乐与傀儡戏清乐同,清乐本无宫调也。”又说:“南曲与清乐发生关系,乃以傀儡戏为媒介。”[32]这判断很有道理。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假如南戏的动作源于傀儡戏得以证实,那么孙先生的推断就得到了最好的补充。抄本《牧羊记》中,有两处最能说明南戏的表演动作从傀儡戏来的证据。第一处在第十五出末尾:
 
(众引外下)(丑)看了半本《牧羊记》,还不爽快,亦要看一出提吼。
 
“提吼”就是提线木偶。这里,“丑”在看到“众引外下”之后,说其就象是提线木偶的演出动作。第二处在十八出:
 
    (丑、副、老、末小番,旦、贴、胡女,净番官上,合唱)〔神仗儿〕悬丝傀儡,装模作样。前引后随,大家高声喝彩。活脱似,神仙降临凡界。齐看取,好诙谐;齐看取,好诙谐。
 
这个本子虽抄成于清代,却对“宋元旧篇”有相当多的保留,我们已将其收入《全元戏曲》。剧中两次提到南戏的演出动作与提线木偶相同,不会是巧合。
总之,上古礼仪中在宾主之间负责通传、助宾行礼的角色“介”,被傀儡戏借来,用作赞导式的提示。南宋戏文直接继承了傀儡戏中“介”的用法。当然,赞导的淡出、代言体的强化,使“介”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又由于北杂剧的影响,“科”、“介”终于相混,到了难以辨识的程度。然而南戏多用净、丑继承傀儡戏中“介”的用法,以及它所提示的动作乃是无情感色彩的呆板动作,再参以莆仙戏等地方戏剧种至今保留着傀儡戏的演出动作,或许可以说,我们的推测,虽不中,不远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
·“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在巴黎举行·“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王京]建设中国民俗学学派·[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