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9 | 点击数:45903
 
 
南戏提示动作多用“介”。《南词叙录》云:“今戏文于‘科’处皆作‘介’,盖书坊省文,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钱南扬先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反驳说:“说‘介’为‘科’的省文,误。两字形声都不相近,怎会凭空省‘科’作‘介’呢?就本书而言,有科、介单用的,犹可说省或不省;有科、介叠用的,如《小孙屠》的‘作听科介’、‘扣门科介’,又怎样解释呢?大抵南戏习用‘介’,北剧习用‘科’,乃方言之不同。”[13]徐扶明先生也说:“北剧曰科,南戏曰介,只是南北方言不同,但都指表演动作。”[14]
钱先生以“科介”叠用之事实反驳“介”是“科”的省文,很有力。但说“科”与“介”是“方言不同”,仍未中肯綮。理由如次:一、不同的方言不大可能混用,更不可能叠用;二、据《录鬼簿》,元杂剧作家有不少南方人,如郑光祖、乔吉等,何以其剧作不用“介”反用“科”?三、明代传奇作家中的北方人,如李开先,其剧作何以不用“科”反用“介”?
周贻白先生也对“介”是“科”之省文的说法提出质疑,正确指出:“南戏之‘介’,自具来源。”但又说:“介为‘形’字之简写,由‘开’而讹之‘介’。”[15]这就难以令人信服了。
彭松、于平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纲》注意到“科”、“介”所提示的动作有差异,他们认为:“‘科’是比较一般、正常的动态表演的提示,……‘介’作为动态表演的提示,是要求其表演得比‘科’更漫不经意些。”[16]显然,舞蹈史家以他们的职业敏感,注意到了戏剧表演动作间的细微差别,难能可贵。然而他们所依据的材料,是清中叶才出现的《审音鉴古录》,因而所作出的结论,也就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据我们调查,明中叶的剧本,已基本将“科”与“介”混为一谈。如果用置换法来检验,“科”与“介”一般都能互换,即“科”可作“介”,“介”亦可作“科”。只在某种特殊场合,似还保留着“科”、“介”的原始面貌。《南词叙录》“非科、介有异”的说法,代表了当时一般剧作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大体反映出北杂剧与南戏在表演风格上趋同的事实。
“科”与“介”的本来面貌,只能从元刊杂剧和早期南戏中去寻找。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在宋元时代,“介”与“科”的使用以及所提示的动作,是有相当差异的。请看《张协状元》与《拜月亭》“介”、“科”的使用情况:
 
     《张协状元》中“介”的使用统计
出次
使用情况
出次
使用情况
1
末介
20
旦出科介
2
净有介、打末着介
2123
24
打丑有介
3
2527
4
(丑)有介
28
净丑相唾有介
5
净有介
2931
67
32
哭介
8
(净)有介、净使棒介、
净丑打有介
3334
9
35
闭门介
10
末丑做门有介
3640
11
41
净看有介
12
丑有介(钱本补丑字)
4247
1315
48
净丑相踢倒介、净丑踢有介、(净丑)呆坐……有介、
16
打丑介、丑偷吃有介
4952
1719
53
丑舞伞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乡人傩与“打夜胡”
下一条: ·[施爱东]织女的身世、容貌与婚姻
   相关链接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专题║ 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康丽]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UNESCO ‖ 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申报材料/推荐材料将于12月评审·[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
·[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