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明代乐户史料辨析(二则)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1-01 | 点击数:12298
 
其实,晋王府的改籍理由并不成立,因为许多乐户原本都是民籍,乐户的曾祖是良民并不能说明其后代不是乐户,而福乐院本是官办妓院聚集之地,在彼居住者即娼家也。看来,朝廷对此类为王府生下子女,特别是生下男孩的女乐户的改籍要求,是网开一面、容忍默许的。不仅如此,乐户与王府贵族所生子女还可以受封官职。请看《礼部志稿》同卷载正德八年十月礼部敕令并武宗圣旨:
各王府收用乐妇女并不良妇女所生子女,虽有例前例后之分,其为不遵祖训一也。今例后所生者,已奉钦依,不许奏请名封。例前授封者,成命已定,朝廷宽恩,姑不查革。今其后嗣,虽非乐妇女并不良妇女所生,揆其源流,终出不正合无,比照例前所生事例,止许请名,不许请封,仍给与冠带婚嫁之资。其再世以后者,俱照前例施行等因。奉武宗皇帝圣旨:是,都照例前所生子女例行,钦此。
礼部敕令分明持一种下不为例的宽容态度,而武宗圣旨更显得皇恩浩荡。当然,即使同一个皇帝,对于王府与乐户所生子女的态度,前后也并不完全一致。正德五年,武宗曾经拒绝周王为乐女所生七弟请封的奏疏,并提出各府有乐女所生的,着礼部通查来看。礼部报云:天下宗支繁衍,本部无从备查,责令各镇巡等官查勘,同年十一月的查处结果是:各王府收用乐妇,生有子女,并已请封号爵职者共七十人,俱免革。这次查处虽不能称作备查,但所处理的已受封女乐户与王府贵族所生子女竟达七十人,这恰恰透露出,王府与乐户私下通婚已经相当普遍。
现在看第二种情况,即由王府内部矛盾爆出的隐情。《礼部志稿》卷七十六载:
嘉靖二十五年四月,内晋王奏:河东荣安王第四子表生母刘氏,原籍榆次县民刘瓉妺,因父刘刚早亡,卖与荣安王为宫人,后生表檯、表。比有乐女刘氏,止生一女,授封县主。正德年间奉例通查,被镇守太监朱秀将表檯、表混造乐女册内,不得请封,乞要查勘明白改正。随该山西抚按官会勘结称:表檯、表生母刘氏,委系榆次县民人刘刚女,先年河东荣安王纳为宫人。比因先娶乐工刘贵女,刘氏入府,所生一女封为崇明县主,伊恃宠嫉妒,谮拨荣安王,将表檯、表生母刘氏,不肯明开籍贯,混报宫妾,刘氏所生已经节次驳勘无异,似称实明等因前来,该本部看得河东荣安王妾刘氏,委系民人刘刚之女,不系乐籍,则刘氏所生之子表檯、表,似应照例封为镇国将军。奉圣旨:表檯、表既查勘明白,准照例与封,欽此。
本案在披露两个乐女之间利益之争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违背祖训与法规的事实:首先,河东荣安王先娶乐工刘贵女止生一女,授封县主,且恃宠嫉妒。这说明乐女所生子女照样可以受封官职,从此改变出身,甚至光宗耀祖。其次,刘贵女与后纳的刘刚女之间矛盾甚深,而以后者所生下的两个男孩受封为镇国将军而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笔者认为,嘉靖皇帝批准晋王府的奏请,并不一定是建立在对事实查勘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与晋王府一道,认同男尊女卑、母以子贵的道德准则的必然结果。
文献表明,朝廷对王府中乐户及所生子女的所谓宽容,乃是建立在其乐户身份不公开的基础上。王府改籍和请封的要求,多以隐瞒真相为手段,而朝廷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乐得被欺骗。而在公开场合,对乐户依然排斥有加,《礼部志稿》同卷载:正德四年奏准,宗室奸收乐女并不良之妇所生子女,并选配夫人等及仪宾,已授封者,爵职、封号、禄米尽行革去;未授名封者,不许冒请。乐工人等,俱发边卫,永远充军,其女妇尽数逐出,辅导官不行谏阻及所司朦胧保勘者,镇巡官查奏处治。这一敕令,一方面暴露出朱明宗室与乐女通婚现象之普遍,同时也说明,一旦乐户的身份被公开,就很难受到法律保护。然而,《礼部志稿》卷七十八庶生验同玉牒条却记载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案例:
正德三年,周王为其悼王庶生子请名封,且言出宫人李氏,乞如汝阳王孙安泛等例。礼部议:李为乐女,于例有妨,诏以宗支事重,周王不宜冒请,令革所生子为庶人,并革安泛等封,仍着礼部通查,各王府乐女所生子女,及禁与僧道剌麻往来,于是礼部因言:各府王玉牒不载所生,毋自考究无由,乞自今许镇廵与辅导官,查系乐女及非良家女所生,不分已未,请名授封选婚俱造册送部,系庶生者俱候镇巡移文,再行宗人府验同玉牒,方为复请名封,着为令从之。[13]
本来是周王府为悼王与乐女李氏所生子请封,却又以汝阳王孙安泛为攀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明史·诸王传》一及《诸王世表》,朱元璋第五子朱橚被封周定王,子有燉嗣为宪王,有燉无子,其弟汝陽王朱有嗣简王,有子同鑣嗣惠王。惠王子安未袭封而卒,后因其子睦嗣恭王而谥悼王。也就是说,悼王安与安泛(平乐王)同为惠王朱同鑣之子、汝阳王朱有之孙,但却不是一母所生。正德间周王的奏章,实在是为恭王父安与乐女李氏所生弟请封。《礼部志稿》卷七十六花生子女条亦载:周王奏称,第七弟系乐女所生,乞要比照安泛等事例,请给名封。令人疑惑的是,此类奏章一般应该隐瞒真相,为什么明说七弟出自乐女?又为什么牵出安泛呢?《明史·诸王传》一所记载的骨肉争斗,也许能回答这一问题:
初,安为世子,与弟平乐王安泛、义宁王安涘争渔利,置囹圄刑具,集亡赖为私人。惠王戒安,不从,王怒。安泛因而倾之,安亦持安泛不法事。惠王薨,群小交构,安奏安泛私坏社稷坛,营私第,安泛亦诬奏安诸阴事。下镇、巡官按验。顷之,安死,其子睦立而幼。安泛侵陵世子妃,安涘亦讦妃出不正,其子不可嗣。十三年,帝命太监魏忠、刑部侍郎何鉴按治。安泛惧,益诬世子毒杀惠王并世子妃淫乱,所连逮千人。鉴等奏其妄,废安泛为庶人,幽凤阳,安涘亦革爵。[14]
由此可见安与异母弟安泛之间你死我活、剑拔弩张的关系。这场争斗,在睦嗣位周王之后决出了胜负,《明史·诸王世表》记载:平乐,安泛,惠庶五子,弘治二年封,十三年以罪废为庶人,送凤阳守陵。除。”[15]这样的处罚可谓非同小可,连平乐王的爵号都被除去,断绝了其子弟袭封的任何可能性。但按《明史·诸王传》记载,安泛被废的原因是兄弟间的渔利之争,而与其生母是否乐户无关。换言之,如果不是正德三年周王府的这次请封,安泛出生的秘密就将永远被遮盖得严严实实。可以推测,周王睦明知七弟出于乐女而不可能受封,还是要公开这一秘密,其真实的目的并不在请封,而在于牵出五叔安泛,使他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此外,一旦某位宗室后裔谋反,他的不光荣的出身也可能被揭发出来。例如《明史·诸王传》二载宁康王朱觐钧的儿子朱宸濠云:其母,故娼也。始生,靖王梦蛇啖其室,旦日鸱鸣,恶之。及长,轻佻无威仪,而善以文行自饰。”[16]此处的即指乐户而言。宸濠于正德十四年起兵叛乱,被王守仁率兵平复,处以死刑。笔者认为,此处公开宸濠生母为,只为暗示他后来的叛乱有遗传基因而已。
总之,朱明贵族的血统中的确已经掺有乐户的基因,这一问题尚未受到学术界关注。从史料看,乐户与王府通婚生子,存在着制度、原则与实践三个不同的层面。从制度层面看,这一现象是严加禁止的,但从原则与实践的层面看,情况就比较复杂。在较多的场合,公开说的与背地做的并不是一回事,甚至做的与说的完全背道而驰。于是,便形成这一奇异的文化现象。
 


注释:
[1]项阳:《山西乐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2]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版,第959页。
[3]本文引《明史·张居正传》,均见《明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5651-5652页。
[4]墨遗萍:《蒲剧史魂》,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编印,内部出版,1983年,第17页。
[5]《山西乐户研究》,第63页。
[6]例如,《太原日报》刊《音乐里的山西》一文:据悉,河津张氏乐户便是张居正的后裔,沁水左氏乐户为左良玉传嗣。太原新闻网,2006-05-19;《在历史上沉浮的中国乐人》一文:明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的后人全部被没入乐籍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大河法律网,2006-03-02;电视纪录片《徽班》解说词:朱棣夺权后,更把名臣方孝孺等一大批建文帝留下的遗忠家属编为乐户,发配山西,连同万历年间已经发配山西的张居正家属,统称山西乐户。”http://www.blogcn.com/user49/xiaomei8888/blog/23583723.html
[7]明林尧俞、俞汝楫等编撰《礼部志稿》,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247页。
[8]本文引《续文献通考》,均见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十通》本,1988年版,考3731页。
[9]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12页。
[10]章培恒:《演〈长生殿〉之祸考》,《洪升年谱》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76页。叶德均先生《演〈长生殿〉之祸》持同样看法,不赘引。
[11]《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8册,415页。
[12]本文引《礼部志稿》卷七十六,均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322-329页,以下不一一注出。
[13]《礼部志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375页。
[14]《明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567页。
[15]《明史》,第2573页。
[16]《明史》,第3593页。
 

本文原刊于:《文化遗产》2007年创刊号(季刊)    总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以开放的心态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1]
下一条: ·[康保成]试论当代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相关链接
·[姚春敏]明清以降乐户族群在地化过程探微·[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热贡唐卡研究成果展亮相恭王府
·北京王府井中国民俗文化中心揭牌·[张亚辉]作为他者的乐户
·大型戏曲文献《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出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